张野 作品数:16 被引量:19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改革探索——以《旅游美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3 2018年 就大学教学改革而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认可度较高、优势比较明显、意义比较突出的评价方式,而"微课"资源在过程性评价中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文章回顾了过程性评价理念的发展,以《旅游美学》课程为例,对过程性评价方案设计和取得效果予以分析,对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进行反思,指出在"微课"资源背景下,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和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张野 滕亚秋关键词:过程性 教学评价 教学改革 旅游美学 旅行式休闲:关于旅游本质问题的新思考 被引量:1 2016年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旅游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且未达成共识的难点问题。2013年,旅游学界的著名学者保继刚、王宁、马波、肖洪根、谢彦君共同对话而形成的著作《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以下简称《旅游学纵横》)问世,该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以轻松对话形式探讨旅游学基本问题的佳作。 张野关键词:旅游学 休闲 旅行 著名学者 先秦时期的游闲者与游闲空间--以'苑囿'为例 先秦时期,贵族社会营建苑囿并游闲其中渐成时尚,在苑囿中建台并登高游观成为一种颇具典型的休闲方式.游闲者以自身的游闲需求不断拓展和塑造游闲空间,使得自然形态的游闲空间在游闲者的影响下得以人文化,而以苑囿为中心的游闲空间也提... 张野关键词:文化空间 自然形态 先秦时期 文献传递 荀子游乐观探论 2011年 荀子在广泛的游历实践中实现了他的游乐观与儒家游文化的统一。荀子的游乐观渗透着儒家重仁、重孝、重义等文化内涵和重入世而轻出世的游乐思想,这充分体现在荀子对游乐与山水、孝道、交际、享乐、政治之间关系的论述当中。荀子的游乐观与儒家的游乐思想一脉相承,并对韩非子有一定的影响,这对儒家游文化的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野关键词:荀子 儒家 中国旅游演艺发展新动态分析--基于2016年度跟踪调查 2016年度跟踪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旅游演艺处于整体稳定格局,呈现平稳升温的态势.中国旅游演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布局更加广泛、大型项目新增、小型项目丰富、谋求创新升级、加强服务规范等方面,发展特征主要是实景演艺仍受青睐,水... 张野 滕亚秋关键词:服务质量 释“休闲”与“游闲” 被引量:1 2011年 继亚里士多德"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ab-sence of the necessity of being occupied)的状态"[1]6之定义后,西方学者对"休闲"作出诸多界定。有学者总结说,休闲存在于时间(ti me)、活动(activity)、存在方式(state of exist-ence)、心态(state of mind)四种基本语境之中[1]3-4。中国学者则有从"身"、"心"两维度理解休闲者, 张野关键词:休闲 西方学者 亚里士多德 BEING 中国学者 大连风物传说的儒学内涵 2009年 大连风物传说作为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仁爱、义勇、忠信、和谐等儒家文化内涵,映衬了风物传说的某种儒学化倾向,更反映了非物质文化与儒学之间挥之不去的连带关系。 陈晓芹 张野关键词:儒学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1 2014年 辽宁地区已采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主要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援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与出版。需要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应是: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辽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已然取得一定成效,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分区规划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推进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转型;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节"。 张野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旅游 先秦“沉玉”风俗始末 <正>"沉玉"风俗是指投玉于河水之中以祭祀河神或明神起誓的一项风俗事象,它肇端于先秦并在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先秦时期的"沉玉"风俗多以沉圭和沉璧为主,它包含两种形式,即沉玉以"祀"和沉玉以"誓"。"沉玉"风俗与上... 张野 赵东玉文献传递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休闲及相关概念的考察 被引量:8 2013年 学界以往多从西方文化语境出发来考察休闲及相关概念,这样的视角存在一定问题。有鉴于此,文章从中国文化语境出发,对休闲及相关语汇的词源予以考察,并适当结合现代休闲学与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对休闲及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关系进行了阐释和辨析。从古人对休闲及相关语汇的理解中可以看出,休闲观念在中国起源较早,休闲表达的是一种优游闲暇的存在方式和生命态度。通过词源考察可以发现,"休"、"闲"、"游"等字出现很早,且较早被赋予了身心放松的含义。休闲及相关语汇在古籍中出现的顺序依次是:《庄子》中的"闲游"、《韩非子》中的"游戏"、《史记》中的"游闲"、《三国志》注中的"休闲"、《悲哉行》中的"旅游"、《晋书》中的"旅行"。"闲游"与"游闲"的内涵类同于"动态休闲"。休闲及相关概念的关系是,"休闲"涵摄"动态休闲"(游闲)和"游戏","动态休闲"(游闲)涵摄"旅游",大部分"游戏"属于"动态休闲"(游闲)的范畴,"动态休闲"(游闲)和"旅行"的共有部分为"旅游"。休闲、动态休闲(游闲)、旅行、旅游、游戏、竞技的交叉部分为"畅爽体验"。以上休闲及相关概念的阐释和区分,既适合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也符合现代休闲学和旅游学相关理论,从而达成了中西休闲文化某种程度的契合。 张野关键词:休闲 旅游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