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
- 作品数:15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极限作为增长的前提——被误读的《增长的极限》被引量:4
- 2017年
- 《增长的极限》自1972年正式出版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学术等多个领域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是罗马倶乐部于1968年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一份报告。“对于物理经济而言,报告《增长的极限》关于未来的讨论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突破性。报告的题目对很多人而言似乎是一种冒犯,招致大量批评与质疑,并将之斥为末日报告。
- 林红
- 关键词:《增长的极限》误读
- 谢尔盖·爱森斯坦论迪士尼(下)
- 2024年
- 1941年11月4日,阿拉木图新环境造就新的工作方式:手头没有可供援引的资料。这种方式因《伊凡雷帝》(Ivanthe Terrible)而起。该片创作模式是这样的:一集接着一集,所有想法的素材都像没有明确功能的附录。这或许提供了一种出路和救赎:在莫斯科,我曾“淹没”在引文中。或许这种“新”方法有助于准确聚焦思想的本质,并有可能美化附录。可笑的是,我现在书写的笔迹和我在……内战期间的笔迹一样小!由相似情境造成?简而言之:没有纸张!
- 林红
- 关键词:迪士尼引文笔迹
- 国家政策与社会行动——试论“国家-社会”行动疆域划分的可能性被引量:1
- 2016年
- 文本基于案例的过程分析,对国家政策变化与社会行动自我调适的相关过程进行了探讨。抽象的同质化概念"政策"和"社会行动"在文本的分析中被具象化和情境化,呈现出文本化政策和动态化社会行动之间的契合。基于这一动态过程的分析,文本尝试在实践层面探讨一种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关系的可能性,以及二者之间"明确"疆域划分的可能性。
- 林红
- 关键词:社会行动自我调适主体性
- 海外志愿服务发展的话语形成和反思被引量:1
- 2021年
- 基于文献梳理和行业观察,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海外志愿服务发展的话语形成和反思,本文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20世纪中期确立的国际秩序,通过海外志愿服务的"援助场域"建构起"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话语对象、"援助"作为话语陈述方式、"发展"作为话语策略的叙述框架。这套话语叙述在历时性的全球语境变化中经历阶段性演变和消解性反思,成为全球社会现实图景的一种形塑力量。海外志愿服务在当前全球语境下需要超越援助,重建一种基于全新道德共情的全球责任感的广义发展观,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成为负责任的行动主体,走出主客二元叙事框架,超越"援助"的话语陈述方式,重新建构"发展"的话语群或确立新的话语策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 林红
- 从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法》修订看其政策倡导新特征
- 2015年
- 本文基于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法》修订过程的个案分析,试图呈现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倡导的新特征,即:组织倡导取代了"魅力型"领袖倡导;倡导资源的整合度提升;倡导具有了更高的有效性;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倡导过程中开始建构其作为国家治理主体资格的合法性。2007年,贾西津提出中国非政府组织三种公民参与模式并认为:结构性参与的赋权意义最强,但尚处于自组织性薄弱的个体参与阶段;
- 林红
- 关键词:中国非政府组织整合度自组织性政策制定过程
- 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引发的思考
- 2015年
- 从新《环境保护法》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公众”作为环境保护参与主体的身份和资格得以建立,一种新的环境公共事务多元主体关系格局正在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已逐渐转化为紧迫性,但面对一个更具系统开放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的环境治理进程,我们或许需要比以往更高度的审懊和理性。
- 林红
-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环境治理
- 寻找他者:中国社会人类学百年
- 2021年
- “他者”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空语境下有不同的所指,中国社会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对“他者”的探索历程。20世纪20年代,第一代留学归国学者从学科目标、关键概念、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奠定了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基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人类学界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民族大调查,完成了民族识别及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改革开放之后直至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人类学扎根田野并且更加紧密地与国际社会人类学界相联系。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人类学发展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一条关于“他者”探索的历时性发展脉络。面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几代中国社会人类学人立足于各自身处的阶段性情境,以代际努力的累积合力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历史性演化和发展,共同成就了今天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整体图景。
- 林红
-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地方社会田野调查
- 疫灾引发的社会心理冲击及应对之道被引量:2
- 2020年
- 疫病流行,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会造成短期和长久的社会心理冲击,进而导致个体和群体层面的应激社会行为,极端情况下会引发社会冲突和失序。大体而言,疫灾引发的社会心理表现有三种形态:不安、恐慌、担忧等焦虑性心态;痛苦、失望、抑郁等创伤性心理;愤怒、仇恨、不满、失信等对抗性心理。此三种社会心理现象交织发生,但具有一定的阶段特征,需要深入分析、科学应对。当然,疫情所激发的社会心理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往往能激发人们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后疫情时期,社会心理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设立和开展定期的纪念、反思活动,这种将个人心理成长和社会历史记忆的建构相联结的方式,有利于增进社会信任和社会凝聚力。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李炜邹宇春崔岩林红田志鹏高海燕
- 关键词:疫病社会心理
- 我国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合法性的建构路径——以《环境保护法》修订过程为例被引量:12
- 2015年
- 本文以非政府组织参与政策倡导为切入点,选取反映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倡导最新特征的代表性个案即《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过程进行深描,在治理的分析框架下探讨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治理主体合法性的路径建构,提出基于参与路径法治化和参与结果有效性的自证式实践是非政府组织建构其作为环境治理乃至国家治理主体合法性的有效路径,而基于多行为主体差异的实践场域,将成为(或已成为)建构"善治"可能性并检验其有效性的实验区。
- 林红
-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环境治理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