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会娟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膜
  • 1篇动物
  • 1篇选择性雌激素...
  • 1篇异位内膜
  • 1篇异位内膜组织
  • 1篇异位症
  • 1篇受体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吲哚
  • 1篇吲哚类
  • 1篇模型大鼠
  • 1篇内膜异位症
  • 1篇内膜组织
  • 1篇激素
  • 1篇激素依赖
  • 1篇激素依赖性
  • 1篇激素依赖性疾...

机构

  • 2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2篇刘玉玲
  • 2篇党群
  • 2篇吕会娟
  • 1篇汤福想
  • 1篇王冬亮
  • 1篇陈瑞红
  • 1篇陈慧
  • 1篇郭沛沛
  • 1篇李鹏程
  • 1篇刘慧丽
  • 1篇王秋明

传媒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巴多昔芬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ERα、ERβ、AP-1、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生命质量及生育能力。关于其发病机制, Sampson最先提出“经血逆流学说”,近年的“在位内膜决定论”认为,内异症的在位内膜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分子生物学行为可能源于雌激素暴露,雌激素作用于ER,启动对应的信号通路,多条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了逆流的子宫内膜能在宫腔以外生长。
李鹏程刘玉玲党群刘慧丽王秋明王冬亮郭沛沛吕会娟汤福想黄筱慧
关键词:异位内膜组织VEGF表达ERΑ模型大鼠AP-1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巴多昔芬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第3代选择性ER调节剂巴多昔芬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模型中异位病灶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同系大鼠作为供体,开腹取其子宫内膜,采用皮下种植法对雌性未交配大鼠建立内异症模型,选取建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巴多昔芬组(3 mg·kg-1·d-1巴多昔芬灌胃,n=10)和对照组(每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n=10),比较两组大鼠治疗前后异位病灶的大体形态、体积、组织病理学和大鼠体质量、子宫湿重的差异,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位内膜与异位病灶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R、PR的表达。结果(1)大鼠内异症治疗后异位病灶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巴多昔芬组大鼠异位病灶明显萎缩,异位病灶中腺体数目减少或消失,间质内血管减少。(2)大鼠内异症治疗前后体质量、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及治疗后的子宫湿重:治疗前对照组和巴多昔芬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201±17)、(202±18)g,治疗后分别为(266±16)、(261±16)g,治疗前、后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巴多昔芬组异位病灶的体积分别为(85±17)、(85±12)mm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48±11)、(24±9)mm3,巴多昔芬组较对照组体积明显减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巴多昔芬组子宫湿重分别为(0.77±0.16)、(0.45±0.18)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大鼠异位病灶和在位内膜中PCNA、ER、PR蛋白的表达量:异位病灶中对照组3者的表达量分别为0.282±0.044、0.51±0.06、0.49±0.05,巴多昔芬组分别为0.191±0.020、0.23±0.03、0.48±0.06;在位内膜中对照组3者的表达量分别为0.369±0.081、0.56±0.08、0.56±0.10,巴
吕会娟刘玉玲党群陈慧陈瑞红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疾病模型动物吲哚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