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艳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2篇晚期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淋巴结转移规...
  • 2篇局部晚期
  • 2篇宫颈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预后分析
  • 1篇预后评价
  • 1篇脏器
  • 1篇生殖
  • 1篇生殖器
  • 1篇生殖器肿瘤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期间
  • 1篇胎盘

机构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杨海艳
  • 3篇马艳群
  • 3篇方梓羽
  • 1篇岑福柱
  • 1篇李婷婷
  • 1篇蒙俊
  • 1篇陈冬銮
  • 1篇吴伟英
  • 1篇曲晓力
  • 1篇谭广萍
  • 1篇韦玮
  • 1篇张晓丽

传媒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学
  • 1篇国际妇产科学...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子宫腺肌病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子宫腺肌病是影响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其诊治尚无统一标准,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手术治疗分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保留子宫的保守性手术,保守性手术可保留子宫完整性及生育功能,因此受到学者及患者关注,但其术后高复发率、低生育率及存在妊娠子宫破裂风险一直是临床棘手问题。本文将从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各种手术治疗方式及各术式优缺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张晓丽岑福柱谭广萍杨海艳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保留子宫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
胎物残留误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一例
2015年
1病例报告患者女29岁。因人工流产术后2个月余,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持续低水平升高,于2012年4月26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4 d/30-37 d,末次月经2012年1月10日,足月产1次,小孩健存,人工流产4次,末次人工流产2个月前,前次人工流产1年前。2012年2月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未测h CG值,
杨海艳
关键词:生殖器肿瘤女(雌)性手术期间静脉血栓形成
腹腔镜子宫骶骨固定术对年轻盆腔脏器脱垂患者性功能影响的调查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对年轻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后盆底肌力变化及性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32例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的POP年轻患者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包括盆底肌力、阴道动态压)及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调查,对比手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盆底肌力变化和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盆底肌力、阴道动态压力较术前均逐步提高,其中术后6个月、1年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术后均无新发尿失禁,16例在术后1个月左右恢复性生活,每月2~3次。30例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性生活,每月2~3次。术前性功能障碍比率为93.75%(30/32),术后1年性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性功能障碍总发生率降为15.60%(5/32)。术后性欲(P=0.003)、主观性唤起(P=0.000)、性高潮(P=0.015)、性满意度(P=0.037)较术前显著改善。性欲、性唤起、性满意度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1年性高潮评分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性交疼痛与阴道润滑度,术前及术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在解剖恢复的基础上,盆底肌力得到逐步提高,同时能在性欲、性唤起、性满意度、性高潮方面显著改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适于年轻患者。
方梓羽马艳群杨海艳吴伟英
关键词:腹腔镜
局部晚期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方梓羽韦玮曲晓力杨海艳马艳群蒙俊李婷婷翟艳芝陈冬銮
课题来源:该课题《局部晚期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科研项目,合同编号:Z2014391。课题背景:2009年宫颈癌FIGO分期采用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不在分期范围...
关键词: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评价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病历资料完整的306例局部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淋巴结转移情况,总结淋巴结转移模式,分析不同淋巴结转移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6例局部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141例(46.1%)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阶梯式淋巴结转移者101例(71.6%),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者40例(28.4%)。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IGO分期晚(OR=2.936;95%CI:1.955~4.411)、脉管转移(OR=2.441;95%CI:1.539~3.874)、宫旁浸润(OR=1.902;95%CI:1.084~3.337)、分化程度低(OR=1.552;95%CI:1.119~2.153)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P<0.05),而宫旁浸润者(OR=2.540;95%CI:1.148~5.621)发生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P<0.05)。病例随访时间1~11年,淋巴结阴性者总生存时间较淋巴结阳性者长,而阶梯式淋巴结转移者总生存时间较跳跃式式淋巴结转移者长(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模式对宫颈鳞状细胞癌预后有预测价值,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线索。
杨海艳马艳群方梓羽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