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小舟

作品数:17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栓塞
  • 4篇介入
  • 4篇成像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成像
  • 3篇影像
  • 3篇造影
  • 3篇手术
  • 3篇子宫
  • 3篇CT
  • 3篇MRI
  • 2篇动脉栓塞
  • 2篇动脉栓塞术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术
  • 2篇术后
  • 2篇术前
  • 2篇栓塞术

机构

  • 12篇眉山市人民医...
  • 5篇眉山市第二人...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成都市第六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商洛市中心医...
  • 1篇眉山市中心血...

作者

  • 17篇汪小舟
  • 5篇周军
  • 4篇徐仲明
  • 4篇张学红
  • 4篇邓建永
  • 3篇黄明亮
  • 3篇张华山
  • 2篇黄明亮
  • 2篇黎桂英
  • 1篇卢武胜
  • 1篇刘军
  • 1篇宋彬
  • 1篇刘桂安
  • 1篇刘利权
  • 1篇周军
  • 1篇罗红
  • 1篇郭锐
  • 1篇李仲华
  • 1篇李仲华
  • 1篇张华山

传媒

  • 3篇西部医学
  • 3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干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2011年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SCTA)了解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的活体解剖情况,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0例成人增强扫描于动脉期采集的容积数据,应用薄层横断性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法重建,观察CA、SMA主干相对于脊柱的开口位置,测量CA和SMA主干的直径、与矢状面夹角及与矢状面的夹角、两动脉开口在身体长轴线的间距。结果 200例中CA、SMA主干均能清楚显示并测值。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反映CA、SMA主干的解剖细节和相互关系。
汪小舟黄明亮张华山邓建永徐仲明
关键词: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
肾损伤58例CT影像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肾损伤的CT影像表现,为临床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肾损伤的58例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肾损伤的部位、程度、合并伤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经CT诊断,58例中肾包膜下血肿9例(15.5%)、肾挫裂伤28例(48.3%)、严重肾损伤21例(36.2%),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4例(24.1%)。结论肾损伤的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及早进行CT检查。
周立汪小舟
关键词:肾损伤CT
改进肾囊肿抽吸硬化术的临床应用
2006年
肾囊肿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囊肿较小时对机体器官功能无明显影响,一般不产生临床症状,当囊肿长大到一定程度压迫临近器官时,可产生食后饱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继发感染出血时,可有畏寒、发热、急腹症表现。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开腹手术,腹腔镜下手术及经皮穿刺抽吸无水酒精硬化术,随着微创治疗理念的进展,我们认为经皮穿刺抽吸硬化术是简便有效、创伤最小,恢复最快的方法。通过对57例肾囊肿行改进肾囊肿抽吸硬化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汪小舟周军
关键词:经皮穿刺抽吸肾囊肿硬化术腹腔镜下手术器官功能上腹不适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张华山邓建永汪小舟赵师仲郭锐刘桂安李仲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肝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和阴道超声诊断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特点及比较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比较剖宫产后瘢痕妊娠(CSP)的磁共振成像(MRI)和阴道超声特点及二者诊断准确率。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对眉山市人民医院56例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MRI和阴道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56例产妇中经MRI检出54例,诊断符合率为96.43%,其中20例不均质包块型均检出,单纯孕囊型检出34例,漏诊2例;而43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出,诊断符合率为76.79%,其中19例为不均质包块型,24例为单纯孕囊型,误诊13例,其中误诊为宫内妊娠8例,误诊为宫颈妊娠5例。统计结果显示,MRI对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阴道超声(χ2=6.98,P<0.05),且MRI检出单纯孕囊型的准确率高于阴道超声检查(χ2=7.68,P<0.05),而不均质包块型检出率对比,并无明显差异(χ2=0.96,P>0.05)。结论 MRI对剖宫产后瘢痕妊娠诊断准确率较阴道超声检查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
汪小舟徐仲明周军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磁共振成像阴道超声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影像诊断与介入及康复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早期影像学诊断与介入及康复疗法。方法 52例(64髋)ANFH采用Selding′s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留置导管在旋股内、旋股外及闭孔动脉持续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术后康复治疗、生活指导1~12个月。结果 52例均经临床3~48个月随访,临床症状改善率90.6%。结论对ANFH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满意,术后康复指导是确保取得治疗效果的必要措施。
杜国智卢武胜汪小舟周军黎桂英魏立宏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介入性留置动脉导管
晚期产后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DSA探讨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27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止血效果,术后随访均无再次出血。结论子宫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介入栓塞治疗晚期产后出血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损伤小,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
张学红汪小舟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治疗
肾癌术前介入化疗栓塞联合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2008年
目的:探讨肾癌(RCC)术前肾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联合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将60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肾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介入化疗栓塞组和直接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前介入化疗栓塞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的切除率。结论:肾癌术前介入化疗栓塞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安全有效,副作用少。
汪小舟刘利权黄明亮
关键词:肾细胞癌手术治疗
肝脏炎性假瘤的增强CT、MRI表现特点与病理对照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肝脏炎性假瘤的增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8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CT、MRI及二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准确率、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特点;根据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表现分为中心坏死型、成片坏死型、纤维组织增多型、多组织混杂型,比较不同病理表现病灶的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特点。结果CT、MRI及二者联合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05%、83.33%、83.33%,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CT、MRI增强扫描表现,可将其归为四周环形强化、无明显强化、环状+分隔状强化、不均匀持续强化共4种类型。不同病理表现病灶的CT及MRI增强扫描特点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中心坏死型以四周环形强化居多(85.71%),成片坏死型以无明显强化居多(83.33%),纤维组织增多型以环状+分隔状强化居多(86.67%),多组织混杂型以不均匀持续强化居多(91.67%)。结论肝脏炎性假瘤不同病理表现的CT及MRI增强扫描表现特点不同,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
王乾魁汪小舟邓建永周杨
关键词:肝脏炎性假瘤CTMRI病理表现
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在其穿支皮瓣移植术前的指导作用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AP)移植修复术前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欲行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患者31例,术前予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分析,观察腹壁下动脉解剖结构及分型,分别测量腹壁下动脉开口、分支、走行、主干直径、起始部距离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前根据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推荐手术使用最佳穿支。将移植术中观察到的情况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腹壁下动脉穿支三维模型,术中观察到腹壁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31例患者中,除l例患者会阴部皮瓣坏死外,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存活率为96.77%。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壁下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能够在移植修复术前给予准确定位,为移植修复术选择最佳穿支,提高皮瓣存活率。
周军汪小舟徐仲明黄明亮杨晓黎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穿支CT血管成像三维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