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静
- 作品数:3 被引量:63H指数:3
- 供职机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被引量:35
- 2015年
-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03/2013-02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3例124眼随机分为两组,42例59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SICS组),51例6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源性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d;1wk两组患者视力≥0.5分别为SICS组38眼(64.4%),41眼(69.5%),Phaco组29眼(44.6%),32眼(49.2%),SICS组的视力优于Phaco组(χ2=4.877,5.243,P<0.05)。术后1,3mo两组视力≥0.5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0.085,P>0.05)。平均角膜散光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组内比较不同时间有统计学意义(F=25.624,P<0.05),且有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986,P>0.05),两组患眼术后1wk平均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2.427,P<0.05)。术后1wk;1mo Phaco组手术源性散光SIA均低于SICS组(t=-4.628,2.770,P<0.05),术后3mo两组SI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05),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的SIA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7,P<0.05,F=14.29,P<0.05)。两组患者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色素膜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术后效果相近,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方案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非唯一最佳手术方案,在缺少超乳设备的边远地区,选择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同样可以达到与超乳手术接近的术后视觉效果。
- 吴柄成戴红梅李兰李云川曹倩康艳伟杨文艳侯静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手术源性散光
- 不同术式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和白内障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干眼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01/05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3例63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1例31眼,B组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32例32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mo的主观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SehirmerⅠ试验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mo干眼症状较术前明显增加、BUT缩短,SⅠt降低,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干眼症状仍然存在,但SⅠt及BUT程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引起干眼的程度相对较轻,在泪液功能的改变上前者轻于后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性降低。
- 戴红梅吴柄成李兰侯静曹倩孙鹏
-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超声乳化术白内障干眼
- 不同位置切口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控制的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研究手术切口位置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控制及手术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第一医院眼科有≥0.5D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按临床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三组:A组:颞上方角巩膜缘切口组23只眼,B组:颞上方巩膜切口组21只眼,C组:28只眼,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并在切口对侧180。角膜缘内制作一个穿透性切口。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月用TomeyIV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散光度和轴向,采用Vector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比较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平均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散光度。结果三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C组术后1、3个月角膜散光度与A、B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最小。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测量的散光轴位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的角巩膜缘做手术主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可以有效降低术前角膜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
- 戴红梅李兰吴柄成杨文艳曹倩侯静李云川康艳伟
- 关键词: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