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旭光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媒介
  • 2篇媒介形象
  • 1篇当代青年
  • 1篇电影
  • 1篇意识形态
  • 1篇真人
  • 1篇真人秀
  • 1篇平民
  • 1篇青年
  • 1篇群体化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意义
  • 1篇消费文化
  • 1篇历史变迁
  • 1篇媒介生产
  • 1篇媒介仪式
  • 1篇媒体
  • 1篇媒体建构
  • 1篇明星
  • 1篇楷模

机构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日报

作者

  • 7篇陈旭光
  • 3篇孙发友
  • 1篇汪彤

传媒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新闻世界
  • 1篇当代传播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新闻前哨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消费时代明星形象的媒体建构与现实批判被引量:2
2015年
在消费时代,明星媒介形象所制造的符号景观和消费奇观,是当下流行文化生态的重要表征,这种形象的建构来自于明星、媒体、受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合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迷乱与精神危机。本文以《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等热播的电视明星真人秀为切入点,从形象生产与形象消费的维度来探究明星形象背后的话语形态、意义结构与权力关系,从而对消费时代社会价值失范与文化失序的现状进行反思。
陈旭光
关键词:明星媒介形象消费文化真人秀
互联网与当代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基于90后“高考记忆”的经验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互联网重新分配了话语权,打破了权力阶层和社会精英对于集体记忆书写的垄断。本研究从互联网与集体记忆建构的视角出发,对高考这一事件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记忆实践。研究发现,90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实现了身体在场,通过记忆文本的协作式书写和仪式化的线上交往,建构与维系了关于高考的集体记忆。在此过程中,他们完成了由人本位到事本位的逻辑转向,使集体记忆呈现出某种"反记忆"倾向,也反映出群体成员普遍性的身份焦虑。
陈旭光
关键词:90后互联网集体记忆高考
典型报道与议程设置——基于武汉市典型人物群体化现象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推出的典型人物数量多、时效性长、影响力大,形成了独特的"典型人物群体化现象"。研究发现,政府、媒体、公众、环境间充分的议程互动,产生了议程设置效果的滞时性、交互性与叠加性,导致了规模化的"典型效益",这是群体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探究武汉市典型群像议程设置的过程,为全社会挖掘典型和学习典型提供规律性的启示,并管窥典型报道在当下的传播现状与社会意义。
孙发友陈旭光汪彤
关键词:城市文化群体化
“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被引量:42
2016年
当下,建立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的传播行为,是一场话语生产与权力争夺的较量,是中国在综合国力渐增后试图获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建构良好大国形象的新尝试。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为样本,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话语历经媒体"家国同构"与"天下大同"的模式化生产,已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话语标识,媒体以"一带一路"话语为载体,企图建构身份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助力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孙发友陈旭光
关键词:一带一路话语共同体国家形象
由“教化”到“共鸣”:新中国爱情电影的涵化转向被引量:4
2016年
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包括爱情题材在内的国产电影始终肩负着对受众进行主流价值涵化的使命。本研究以涵化理论为视角,探究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属性特征,并以国产爱情片的涵化转向为切口,考察新中国电影与主流意识形态、受众之间的涵化机制,窥探中国电影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孙发友陈旭光
关键词:涵化理论爱情电影意识形态
媒介仪式下平民楷模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2015年
近年来,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和传播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媒体的创新之举。本文以典型人物形象系统中的平民楷模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为研究个案,在媒介仪式观的视域下解读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过程,探析其建构与传播的仪式陷阱与实践启示。
陈旭光
关键词:媒介仪式
邓丽君媒介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意义
2015年
邓丽君媒介形象的变迁动态地折射出文化霸权下官方、媒体、受众的复杂关系。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形象从被批判到被称颂的历史嬗变中承担了重要的文化功能,并在当今社会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以《人民日报》对邓丽君的报道为样本,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邓丽君媒介形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意义。
陈旭光
关键词:媒介形象历史变迁文化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