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内镜
  • 5篇肿瘤
  • 4篇胆管
  • 4篇黏膜
  • 3篇胆管造影
  • 3篇胆管造影术
  • 3篇多环
  • 3篇胰胆管
  • 3篇胰胆管造影
  • 3篇胰胆管造影术
  • 3篇造影
  • 3篇造影术
  • 3篇食管
  • 3篇逆行
  • 3篇黏膜下
  • 3篇黏膜下肿瘤
  • 3篇膜下
  • 3篇内窥镜
  • 3篇窥镜
  • 3篇超声

机构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周玉保
  • 11篇詹翔
  • 10篇张道权
  • 5篇金树
  • 4篇谢菁
  • 4篇金树
  • 3篇郝睿
  • 2篇周华邦
  • 2篇胡冰
  • 2篇胡红娜
  • 1篇吴军

传媒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内镜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疗效评价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经ERCP途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0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ERCP射频消融术(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压及血氧变化,分析术后6小时、次日晨测血淀粉酶、血常规,术后3日、30日监测肝功能,评定黄疸消退疗效,以及早期并发症及操作相关死亡率,30天支架通畅率、生存期等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成功进行35例次RFA治疗,胆道引流成功率为35/35(100%),RFA术后16例次放置塑料支架,其中8例肝门部Bismuth分型Ⅲ型及以上患者,放置2根ERBD,9例术后放置SEMS,10例术后放置ENBD(4例为胆管放置SEMS再堵塞患者行RFA疏通治疗)。6例次术后2周内出现胆管感染,均为放置ERBD患者,5例保守治疗缓解,1例重新更换支架,术后胆管感染率为17. 1%(6/35);高淀粉酶血症5例,发生率14. 3%(5/35); 1例胆管出血,术后出血率为2. 8%(1/35);无穿孔、胰腺炎患者,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术后30天支架通畅率97. 1%(34/35),随访6个月生存率88. 5%(23/26),一年生存率52. 6%(10/19),较同期非RFA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生存期延长。结论经ERCP途径胆管腔内射频消融术联合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性高,操作可行,初期临床疗效确切。
周玉保张道权郑成詹翔胡红娜郝睿牛森森金树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胆道肿瘤
经内镜单双侧胆管引流治疗肝门部恶性梗阻的系统性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价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行单侧或双侧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由2位评估员分别检索并筛选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来自重要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关键词包括Biliary stent、Hilar tumor、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最终人选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项研究共558例患者进行分析,单侧胆管引流者307例、双侧引流者251例。结果显示:单双侧引流组在总体早期并发症发生率(OR=1.03,95%CI:0.58~1.81,P=0.93)、总体晚期并发症发生率(OR=0.98,95%CI:0.46—2.07,P=0.95)、操作成功率(OR=1.42,95%CI:0.76—2.66,P=0.28)、引流有效率(P〉0.05)及中位生存期(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支架通畅期方面,单双侧引流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29.12,95%CI:-38.55~-19.70,P〈0.001)。结论目前的研究显示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内镜下放置单侧或双侧胆道支架引流均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周玉保吴军张道权金树詹翔胡冰
关键词:胆汁淤积引流术
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内镜中心接受EMBM治疗的75例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早癌患者,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治疗效果,对比术前和术后病理结果,并结合随访结果,分析总结EMBM的疗效。结果 7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M术,手术时间(40.00±9.21)min,3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MBM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4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45处,黏膜内癌(IMCA)9处,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MBM前的钳夹活检,有21处(26.9%)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随访期间,2例患者术后半年、4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再次给予内镜成功治疗。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EMBM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和并发症少特点,是治疗食管早癌、尤其是食管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金树詹翔张道权谢菁周玉保
关键词:食管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
超声内镜与CT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价值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比较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CT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术前EUS及CT检查资料,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两者对SMTs的影像学特点及对不同长径SMTs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SMTs与间质瘤在肿瘤位置、表面黏膜、起源层、回声特点及特异表现、多普勒血流信号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径<20 mm的肿瘤CT检出阳性率仅9.62%,EUS诊断准确性为84.62%;长径20~50 mm的肿瘤CT阳性率为67.39%,增强CT对检出肿瘤诊断准确性为82.60%,EUS诊断准确性诊断准确性为9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50 mm增强CT诊断准确性88.89%,EUS诊断准确性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在不同长径SMTs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尤其是对长径<50 mm者明显优于CT,联合CT可帮助制定更优治疗措施。
吴佳丽周玉保詹翔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超声内镜X线计算机
肝门部胆管癌的内镜诊治被引量:3
2018年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困难,明确诊断时多已处于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多采取保守治疗。近年来,内镜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近期内镜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手段作一综述。
牛森森金树周玉保张道权詹翔郝睿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内镜超声内镜射频消融
吲哚美辛栓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吲哚美辛栓预防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本院内镜中心收治的204例接受ERCP诊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吲哚美辛组于术前30min经直肠给与吲哚美辛栓剂100mg,对照组不予任何预防药物。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h、12h、24h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2组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ERCP术前血清淀粉酶均为正常值。术后6h、12h、24h血清淀粉酶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美辛栓组、对照组PEP发生率分别为4.00%、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P〈0.05);吲哚美辛组、对照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2.00%、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7,P〈0.05)。吲哚美辛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ERCP术前预防性直肠应用吲哚美辛栓可有效降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詹翔周玉保金树张道权郝睿谢菁
关键词:吲哚美辛栓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
超声微探头联合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6月103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行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2 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患者,均入院行EMBM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整块切除率,随访术后有无复发或转移,总结EMBM的治疗效果。结果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98例(95.15%)成功予以EMBM切除,3例(2.91%)行结扎术未予以电切,2例(1.94%)术中改为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整块切除95例(92.23%)。平均手术时间(30.2±10.7)min。2例切除术后创面渗血明显,予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电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病理与术前超声微探头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0±2.1)d。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EMBM对浅层的食管小SMTs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微探头联合EMBM治疗食管小SMT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
詹翔周玉保张道权金树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超声微探头
“四证合一”模式下提高消化内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被引量:1
2023年
“四证合一”是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并轨后新的培养模式,并轨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多以“住培”模式为主,三年“专硕”培养过程偏重常规临床技能培训,而临床专科化培训不够,科研能力普遍不足、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并存,但目前的医疗行业更期待专科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文章结合客观实际探讨通过确立导师责任制、树立正确的临床科研思维,强调临床与科研能力并重、加强消化专科技能培训、提高住培师资质量等方法举措的开展,提升当前培养模式下“专硕”临床科研能力、强化消化内科专科技能培训的培养新思路。
周玉保张道权詹翔郑成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消化内科
经内镜放置鼻肠饲养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经胃镜孔道直视下放置新型鼻肠饲养管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SAP患者不同方法放置鼻肠饲养管的情况,75例采用新型鼻肠饲养管(DM组),经胃镜孔道直视下放置至空肠上段,经口鼻转换固定后行肠内营养;21例采用内镜下活检钳夹法(CM组)。观察2组放置鼻肠饲养管有效性、成功率、操作时间、鼻肠饲养管通畅时间及并发症差异。[结果]DM组、CM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75/75)、95.2%(20/21),2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CM组一次性成功置管至空肠上段者分别为69例、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42,P〈0.01);DM组、CM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91±1.68)min、(23.76±6.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8,P%0.01);2组鼻肠管均可维持较长通畅期,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7,P〉0.05);均无明显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内镜孔道直视下放置新型鼻肠饲养管简单、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玉保张道权金树詹翔胡红娜周华邦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窥镜直视
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套切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5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52处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直径均≤2.0cm)的临床资料纳入回顾性研究,其中行EMBM治疗者33例(34处病变,EMBM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治疗者18例(18处病变,ESMR组),对比分析操作成功率、完整切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的组间差异。结果51例均成功施行内镜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感染及术后大量出血,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但与ESMR组相比,EMBM组完整切除率更高[97.1%(33/34)比61.1%(11/18),P=0.010]、操作时间更短[(6.3±1.8)min比(21.4±3.8)min,P=0.00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6.1%(2/33)比27.8%(5/18),P=0.024]。结论来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直径≤2.0cm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BM治疗简单、安全和有效。
周玉保周华邦张道权金树詹翔谢菁胡冰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切除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