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
- 作品数:19 被引量:40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大家论语
- 2021年
- 现在的传播格局不必要求"千报一面",报纸应该根据自身定位做出特色。注重报道质量提升,创新形式,注重传播效果,形成差异化竞争才是关键。党委机关报的关键是"阵地",作为党的宣传思想舆论阵地的排头兵,要立足传播好党的声音,在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专业类报刊的关键是"服务",要通过紧密联系人群,持续提供专业服务,进而与受众形成紧密关系;融合类报纸数量最大,关键是"协同",既要充分发挥报纸专业队伍和角色权威的优势,大量生产优质内容,又要通过新媒体平台与读者、客户实现充分互动。
- 李清川房汉廷赵建国王巍段鹏欧阳常林蓝岸李沁
- 关键词:党委机关报新媒体平台舆论引导意识形态斗争差异化竞争
- 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被引量:78
- 2015年
- 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互联网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之以前所有媒介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进入泛在传播时代,其传播模式是沉浸传播,在时间上无时不在,在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与空间二者较之旧媒介更为均衡。那么泛在时代的传播是否还存在"传播的偏向"?如果没有偏向,那"传播的偏向"这一理论工具是否过时?如果有"偏向",那么互联网文明的偏向是什么?本研究对"传播的偏向"这一研究工具进行批判性和发展性探讨,提出了泛在时代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并据此推演出泛在文明的基本特征。
- 李沁
- 善用无边界的双刃剑 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形态——地市级主流媒体小区域合作模式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媒体融合是全球性发展趋势,当前中国主流媒体融合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期,急需创新模式和有效路径,而泛在网络带来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无边界信息传播让新模式的出现成为可能。困难激发了主流媒体一线实践者的创造力,笔者通过调研宁(南京)镇(镇江)扬(扬州)三家市级电视台发现,小区域合作、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了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的新生存方式,验证了新媒体的无边界性是个双刃剑,竞争可以无边界,合作也可以无边界,从而催生出新的媒介生态和社会性结构,初步实现了"催生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态,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 李沁
-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
- 沉浸新闻模式:无界时空的全民狂欢被引量:46
- 2017年
- 当VR新闻、AR叠加新闻、机器人写作、网络直播、360度全景视频等开始走向主流新闻制作的中心,传统新闻的形态、内容、呈现时空、制作主体、制作过程等都发生着巨变。新闻不再是对事实的直接纪录,变成沉浸式体验、参与式创作,变成全民直播的狂欢。第三媒介时代的沉浸传播生态系统,产生的是深度彻底的融合媒介,即把所有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媒介形态融为一体,引发新闻体制和社会传播的大变革,使新闻真正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成为一种新新闻,笔者将之命名为"沉浸新闻"。本文在泛在沉浸传播语境下,分析沉浸新闻出现的原因、特征,并进而尝试建构沉浸新闻的基本模式。
- 李沁
- 关键词:网络直播
- 泛众传播视域下全民国际传播素养的提升:概念提出及路径建构——兼论中国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被引量:8
- 2021年
- 新型国际传播构成了一个泛众参与的数字舆论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带来国际传播场域的革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传播和泛众传播改变了全球人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因此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解构着物理时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重新建构虚拟时空的人类共同体和网络政治文化话语。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时,有必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国际传播素养。在当前语境和泛众传播视域下谈国际传播素养,更要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网安则国安。泛众传播的数字媒介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数字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当下的中国,要全面推广全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的大国国民教育中。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需做好顶层设计,人人参与,建构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 李沁
- 以媒体融合的方式书写历史——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性报道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如此重大的纪念日,各媒体都全力以赴进行纪念性报道,展示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通过梳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及腾讯、新浪等关于报道中的媒体融合、数据图表、自媒体介入等现象,指出以媒体融合书写历史的方式,也正直接反映了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反映了社会话语权的转变,反映了受众审美的更替,也反映了我们创新能力的尺度,也更反映了一个民族面对历史的胸襟和情怀。
- 李沁
- 关键词:纪念性报道媒介融合
-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被引量:159
- 2017年
- 媒介,正经历又一场由技术推动的大转型,这些迅速占据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形态,冲击着传统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由VR、人工智能产生的新形态,以及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植入了芯片的人……因技术而生的新事物,却不能简单以"媒介技术"来称之,因为它们已具有特立的存在性,有了物理的生命,或虚拟的形态,并且在传播要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新特征。本研究力图建立一个分类架构来理解媒介新形态,分析媒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尝试在第三媒介时代沉浸传播的语境下,将这些以沉浸技术为主要特质的新兴媒介统一定义为"沉浸媒介",并进而验证技术、社会、人性化对媒介形态共同作用的具体结果。
- 李沁
- 关键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直播
- 技术、传播与社会:中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以长三角地区12家主流媒体为例被引量:18
- 2020年
- 中国主流媒体融合进入关键期,技术理性和社会多样性的矛盾,虚拟传播无边界和现实管理归属的矛盾都在加剧。长江三角洲是主流媒体融合的先行区,对全国有示范意义。上海、江苏、浙江12家媒体的实践显示媒体融合已从内容和人才融合步入资源和产业整合阶段,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形成沉浸云平台等多种发展模式,但尚未摆脱路径分歧、融合浅表等问题。融合发展路径包括:顶层设计先行,集中党政资源支持主流媒体,技术开发全国一盘棋,减少重复建设,等等。
- 李沁徐诚赵凡瑜
- 关键词:媒体融合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
- 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程度与中华文化传播行为研究被引量:18
- 2019年
- 本研究从身份认同和群体传播的理论视角,探究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传播行为与心理动因。对海内外华人华侨群体展开问卷调研发现,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其接受及传播中华文化传播行为有显著正影响;数据分析同时呈现了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程度较高的四个群体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虽然数字媒介的影响不断增加,但传统聚会等群体传播,依然是华人华侨接受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
- 李沁王雨馨
- 关键词: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身份认同民族认同
- “第三媒介时代”新闻价值的定位与建构被引量:16
- 2015年
- "第三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基于大众传播和"截稿日期"语境下的传统新闻价值体系,出现明显的不适症。本研究对传统新闻价值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定义之争实质上是定位之争,分析定义和定位之争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手,探讨新闻价值影响因素的变革,对第三媒介时代的新闻价值进行全新定位和定义。
- 李沁
- 关键词:新闻价值媒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