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华

作品数:3 被引量:47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SIGA
  • 1篇蛋白
  • 1篇树枝状
  • 1篇树枝状细胞
  • 1篇甾体类
  • 1篇细胞数
  • 1篇消炎药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美沙拉嗪
  • 1篇美沙拉嗪治疗
  • 1篇结肠
  • 1篇结肠炎
  • 1篇聚体
  • 1篇溃疡
  • 1篇溃疡性
  • 1篇溃疡性结肠炎
  • 1篇获得性
  • 1篇获得性免疫

机构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贵阳医学院第...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贵阳市第一人...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程华
  • 2篇谭庆华
  • 2篇杨红静
  • 2篇肖源
  • 1篇车筑平
  • 1篇李雪梅
  • 1篇陈健

传媒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免疫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鼠NSAIDs肠病肠道获得性免疫的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引起肠病时SD大鼠回肠s Ig A、树突状细胞、浆细胞的变化。方法清洁级SD大鼠34只,雌雄各半,年龄8周,体质量200~220 g,分为药物损伤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7只。药物损伤模型组腹腔注射阿司匹林,100 mg/kg,每天2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2次。2周后处死大鼠,在距回盲瓣5 cm近端肠管切取回肠段2 cm。ELISA法检测回肠组织s Ig 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CD205、CD38阳性染色细胞数量。结果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注射组大鼠回肠黏膜s Ig A降低(P〈0.05),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增多(P〈0.01)。结论 NSAIDs肠病发生后,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增多,这提示肠道发生适应性免疫反应。但最终肠道黏膜内s Ig A分泌明显较少,这可能与分泌型Ig A形成过程受损相关,最可能发生在Ig A与SC在上皮细胞内装配的过程中。这说明,NSAIDs肠病不仅损害肠黏膜屏障,还可致体液免疫紊乱。
肖源车筑平杨红静程华谭庆华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树枝状细胞浆细胞SIGA
NSAIDs肠病大鼠回肠SIgA、IL-1β、IL-8、IL-10水平及树突状细胞数的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肠病时SD大鼠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8、IL-10水平及树突状细胞数的变化。方法:34只清洁级SD大鼠均分为药物损伤模型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阿司匹林(100 mg/kg,2次/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2周后处死大鼠,在距回盲瓣5 cm近端肠管切取回肠段2 cm,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回肠黏膜组织SIg A、IL-1β、IL-8及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回肠黏膜CD205阳性染色的树突状细胞数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黏膜上皮细胞破坏,黏膜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结构变形,固有腺体排列紊乱,黏膜以及黏膜下层见大量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对照组黏膜正常,未被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D205阳性细胞增多,IOD值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回肠黏膜SIg A降低(P<0.05),IL-1β、IL-8及IL-10增加,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s肠病发生后,回肠黏膜保护屏障受损,体液免疫紊乱。
肖源车筑平程华杨红静谭庆华
关键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ESR,PLT,D-二聚体影响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43
2014年
目的探究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ESR、PLT、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黔南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6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3组。对照组57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慰剂组48例;实验组63例,口服美沙拉嗪。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PLT、D-二聚体以及治疗后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实验组ESR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10.65±8.92)mm/h]显著优于对照组[(17.39±10.50)m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PLT数目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275.28±28.95)×109/L显著优于对照组(310.62±28.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便血、肠息肉、消瘦等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沉(ESR)水平、减少患者血小板(PLT)数量、降低患者D-二聚体水平,且对于患者便血、肠息肉、身体消瘦等不良特征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效药物。
程华李雪梅杨爱萍黎兆艳何孝燕陈健
关键词: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ESRPLTD-二聚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