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苗
-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504S、P63、CK5/6、34βE12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P63基因、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34βE12)联合标记在不同性质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它们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50例,其中前列腺癌30例,前列腺增生性病变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标本的P504S、P63、CK5/6、34βE12表达。结果 P504S在前列腺癌中呈阳性,前列腺增生性病变中呈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63、CK5/6、34βE12在前列腺癌中基底细胞表达缺失,在前列腺增生性病变中基底细胞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04S、P63、CK5/6、34βE12的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穿刺标本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蒋艳司有谊杨小苗汪谟庆怀建国
- 关键词:P63CK534ΒE12
- 细胞DNA定量分析结合液基细胞学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7例标本各制成2张薄层细胞片,分别行HE染色和Feulgen染色。统计117例患者肺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胸水沉渣检查情况。结果 (1)在肺癌的诊断中细胞DNA定量分析法(阳性率86.7%)优于液基细胞学检查(阳性率50%)。(2)DNA定量分析法检测不能区分肺癌的组织学类型。(3)两者联合使用(灵敏度为96.67%,特异度为83.91%)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法较液基细胞学检查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可弥补常规形态学的不足,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 朱燕燕怀建国蒋艳杨小苗申成香徐曼
- 关键词:肺肿瘤细胞DNA定量分析液基细胞学
- 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该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NA倍体分析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同时检测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并进行病理组织检查。比较DNA倍体分析、CA-125、CEA水平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DNA倍体分析诊断宫颈癌的阳性率与病理组织检出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0,P<0.001);宫颈癌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显著高于病理检查阴性或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CA-125、CEA水平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明显高于DNA倍体分析、CA-125、CEA单独检测(P<0.05)。结论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CA-125、CEA进行检测可以提高宫颈癌的阳性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 徐曼蒋艳朱燕燕杨小苗申成香怀建国
- 关键词:宫颈癌DNA倍体分析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
- 数字切片在病理远程会诊中应用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美国Weinstein等在1987年率先提出远程病理会诊理念,为提高诊断效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疗资源指出了新途径。随着数字切片扫描系统的诞生及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新型诊疗技术逐渐步入临床实践之中。其中,将病理切片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转化成可存储全切片数字化图像(whole slide image,WSI),(亦称为数字切片或虚拟切片)并进行传输起关键性作用.
- 申成香杨小苗司有谊怀建国
- 关键词:数字切片病理诊断远程会诊
- 20例乳腺黏液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breast mucinous carcinoma,B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例BMC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单纯型BMC肿瘤细胞为较均匀的小圆细胞排列成团状,簇状,漂浮在黏液湖中,由纤维分隔为小叶样,部分可呈小管样,乳头状,异型性不明显。混合型BMC除黏液癌成分外还伴有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成分。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单纯型BMC的ER、PR大多阳性,HER-2少部分阳性。混合型BMC免疫表型不一。结论 BMC是以产生丰富的细胞内或/和细胞外黏液为特征的一类乳腺癌,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可以帮助治疗的选择和预后判断。
- 怀建国朱燕燕蒋艳司有谊杨小苗徐曼申成香
- 关键词:乳腺黏液癌免疫组化预后
- 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切片技术的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送检胸腹水标本通常处理方法是离心后涂片,95%乙醇固定染色后显微镜下阅片。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制出的切片镜下观察细胞不集中,且数量不多,如果发现可疑细胞,诊断医师则需冒很大风险去诊断该病。因此,我们把细胞沉渣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胸腹水的制片中,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送检胸腹水离心后,将沉淀物再处理,然后常规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后,细胞明显增多且集中,大大提高阳性诊断率,也提高诊断医师的阅片速度。
- 杨小苗申成香司有谊怀建国
- 关键词:胸腹水石蜡切片染色
- 不同生命周期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不同生命周期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188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不同分为生育期组、更年期组、绝经期组,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研究。结果生育期组,较高肿瘤分期的比率、淋巴结转移率及较晚临床分期比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型及组织学分级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育期组,ER阳性率低于其他两组,Ki⁃67高表达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阳性率、HER⁃2状态及分子分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生命周期乳腺癌相比,生育期乳腺癌临床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率高,具有更强侵袭性,在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应和其他生命周期乳腺癌有所不同。
- 曹明徐曼杨小苗怀建国
-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TN分期
- 胃肠腺癌中耐药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TopoⅡ、P-gp、MRP、LRP、TS等耐药基因在胃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期为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胃肠腺癌各25例病例为实验组,各病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病理图像分析、免疫组化S-P法并文献复习。结果:TopoⅡ在中分化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低分化腺癌组织。P-gp、MRP1、MRP3、TS、GST-π、β-TubulinⅢ在不同类型的胃癌和肠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MRP和β-TubulinⅢ在黏液腺癌中表达率较高,LRP在胃肠腺癌很少表达。结论:TopoⅡ是肿瘤药物靶点之一,阳性率与用相应化疗药效果正相关。联合检测P-gp、MRP1、MRP3、TS、GST-π、β-TubulinⅢ在胃肠腺癌中的表达对临床化疗药物选择有一定参考意义。本组所选择的基因在肠癌与在胃癌中的表达相似,两者无明显差别。
- 怀建国蒋艳杨小苗徐曼朱燕燕申成香司有谊汪谟庆
- 关键词:胃腺癌结肠腺癌耐药基因
-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女性,70岁,因行走不稳伴肢体麻木示年,加重5天入院。
- 怀建国蒋艳杨小苗徐曼申成香司有谊汪谟庆李卫东
- 关键词:颅内肿瘤纤维性病例报道
- 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临床病理观察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复习1例腹膜后多发性巨型脂肪瘤伴部分肉瘤变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患者为男性,年龄67岁。腹部可及约20 cm×15 cm大小的包块。眼观:灰黄色组织一堆:20 cm×16 cm×3 cm及灰白灰红色结节一枚,大小25 cm×16 cm×5 cm肿块,另有灰白结节2枚,直径分别为6.5 cm及11.5 cm,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灰黄色,质软,实性。大部分切面灰黄色,质地软,局灶区域灰白灰红,质地稍硬。镜检:肿瘤细胞大部分为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过渡区脂肪细胞核深染,不透亮。恶性区细胞呈梭形排列,漩涡状,栅栏状,局灶可见少量粘液样基质,部分可见少量出血及坏死。可见脂母细胞和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S-100(+/-)、CD68、CD117、AE1/AE3、EMA、Desmin均为阴性。结论发生在机体深部的巨大脂肪瘤容易恶变。
- 怀建国蒋艳杨小苗司有谊汪谟庆
- 关键词:脂肪瘤肉瘤变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