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颅脑
  • 5篇出血
  • 4篇外伤
  • 4篇颅脑外伤
  • 4篇脑外伤
  • 3篇动脉
  • 3篇颅脑损伤
  • 3篇颅内
  • 3篇脑损伤
  • 2篇大血管
  • 2篇动脉穿刺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人体体表
  • 2篇手术
  • 2篇凝血
  • 2篇前循环
  • 2篇卒中
  • 2篇膜下
  • 2篇脑出血

机构

  • 18篇太仓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南通市第一人...

作者

  • 18篇王伟
  • 13篇邱玉发
  • 9篇王驰
  • 6篇沈旭明
  • 6篇徐清
  • 4篇冯晓东
  • 3篇许悦
  • 3篇左刚
  • 2篇张黎红
  • 2篇孙晓全
  • 2篇唐冬梅
  • 1篇肖国栋
  • 1篇王金湖
  • 1篇虞昊
  • 1篇翟万庆
  • 1篇尤万春
  • 1篇王中
  • 1篇陆小军
  • 1篇徐青
  • 1篇金益

传媒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外医药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mmaya囊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Ommaya囊最初是应用于颅咽管瘤瘤内化疗的一种装置,通过向脑室或囊性肿瘤内直接注药达到治疗的目的[1]。近年来,临床上Ommaya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总结了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自2008年6月在脑室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硬膜下积液等多种疾病中采取Ommaya囊置入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徐清左刚王伟沈旭明舒张冯晓东邱玉发
关键词:OMMAYA囊神经外科瘤内化疗脑室出血硬膜下积液颅咽管瘤
一种手机用高拍仪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机用高拍仪;包括:第一夹持机构、第一伸缩机构、第二伸缩机构及第二夹持机构,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于固定件;第一伸缩机构一端与第一夹持机构固定连接;第二伸缩机构一端与第一伸缩机构背...
王驰舒张王伟邱玉发
文献传递
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的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轻中型组(GCS>8分)和重型组(GCS≤8分);分别于24,72h采集血液标本,并采集30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标本,测定3组血清中电解质及微量元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型组血清中的Zn2+、Ca2+、Mg2+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轻中型组,轻中型组Mg2+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中的K+、Na+、Fe3+、Cu2+的浓度在3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各种离子在24和72h之间浓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血清中Zn2+、Mg2+、Ca2+浓度的监测可以作为判断颅脑外伤病情和预后的一种简单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早期补充Zn、Mg制剂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孙晓全徐清王金湖沈旭明舒张冯晓东王伟金益
关键词:颅脑损伤电解质微量元素
CT平扫征象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效果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CT平扫征象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线及复查CT结果显示是否存在血肿扩大进行分组,对照组(n=51)不存在血肿扩大,观察组(n=34)存在血肿扩大,对比两组的CT平扫征象,各征象与血肿扩大的相关性,分析临床资料,对有差异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征象对血肿扩大的预测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入院时GCS评分、基线血肿量、血肿位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SBP/DBP、首次CT检查时间、周围血肿、血肿破入脑室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低GCS评分、大基线血肿量、岛征、漩涡征、黑洞征、混合征、联合征象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T平扫征象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效果显著,各征象联合检测能提高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临床应针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治疗。
王驰邱玉发张黎红舒张王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
老年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有效的救治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老年颅脑损伤患者5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临床诊断及救治资料,随访患者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研究5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24例,非手术保守治疗34例;死亡4例(6.9%),存活54例(93.1%),其中康复效果较好40例(68.9%),残疾13例(中度10例,重度3例),植物生存1例.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脑干伤、严重脑挫裂伤等重要器官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极易并发各种全身并发症,应及早进行CT检查诊断,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舒张王伟徐青许悦
关键词:老年人颅脑损伤救治体会
一种股动脉人工压迫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股动脉人工压迫辅助装置,包括弹性塑料板、第一球面凸起和防滑垫。第一球面凸起固定于弹性塑料板的第一表面的中部;防滑垫固定于第一表面。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调整弹性塑料板的位置,使防滑垫与人体体表接触,且...
舒张王驰王伟邱玉发
文献传递
光学字符识别对卒中结构化随访表格识别效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不同光学字符识别(OCR)方案在真实环境中对纸质卒中随访表格的识别效果,探索OCR技术在结构化卒中随访表格电子化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2020年社区、乡镇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纸质随访表,根据图像采集质量分为正常、角度不佳、光线不佳。文字识别分别采用通用OCR和百度自定义模板文字识别(IOCR),输出文字经人工校对与原始数据对比,计算错误率。结果:通用OCR的正常、角度不佳、光线不佳识别率分别为99.3%、86.1%、97.1%,IOCR的正常、角度不佳、光线不佳识别率分别为99.0%、93.7%、98.1%。通用OCR与IOCR总体识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度不佳、光线不佳图片的通用OCR识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度不佳、光线不佳图片的IOCR识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化表格通过模板构建的IOCR识别方案可以提高识别率,在正常采集角度下能够基本满足临床需求,极大地提高医生的录入效率,形成电子档案,说明图像采集角度是影响识别率的重要因素,为数据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基础。
王驰王伟邱玉发唐冬梅舒张
关键词:光学字符识别卒中
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发病急,死亡率高。加强其早期诊断对预后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中常常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存在风险高,创伤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缺点。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诊断方法具有扫描时间短、层厚薄、图像清晰的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王伟沈旭明舒张邱玉发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
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分析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再通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1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1例)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35例)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采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患者入院开通闭塞血管术后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比术前升高≥4分。根据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有无发生END,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END组(29例)和非END组(9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心房颤动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史、抗凝药物用药史、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闭塞部位以及取栓次数、各中心手术量(低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高手术量中心:取栓≥20例/年),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初步筛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分析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家中心共127例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与非END组间取栓次数≥3次(χ^(2)=4.904,P=0.027)、低手术量中心(χ^(2)=23.839,P<0.01)及颈内动脉闭塞(χ^(2)=4.631,P=0.031)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取栓次数≥3次(OR=2.749,95%CI:1.029~7.342)及低手术量中心(OR=8.433,95%CI:3.155~22.537)为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取栓次数≥3次及低手术量中心是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松王驰王伟邱玉发吕楠杨鹏飞肖国栋舒张
关键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管内治疗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术后持续进行颅内压监护)和对照组(术后未监测颅内压),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结果监测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电解质紊乱明显低于对照组;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及时掌握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对于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舒张许悦王伟邱玉发冯晓东徐清沈旭明孙晓全陆小军
关键词:颅内压重型颅脑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