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迎春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安徽省卫生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腺癌
  • 2篇新辅助化疗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肿瘤
  • 2篇腺肿瘤
  • 2篇淋巴
  • 2篇化疗
  • 2篇辅助化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亚甲蓝
  • 1篇影响及意义
  • 1篇乳腺癌前哨淋...
  • 1篇乳腺癌前哨淋...
  • 1篇乳腺癌术

机构

  • 4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4篇赵迎春
  • 3篇朱永云
  • 2篇李勇
  • 2篇陆晨

传媒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探讨及防治策略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2009年15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和防治经验。结果本组158病例中,25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5.8%,皮下积液经局部处理后均在15d内痊愈。其中15例经抽吸合并加压包扎。7例经重新置管,3例经刮勺搔刮积液腔壁后治愈。结论手术前合理地设计切口皮瓣和选择合适的术式:术中合理应用电刀,细心、认真地操作,正确处理淋巴管瘘;保留厚薄适度的皮瓣;术后确保负压引流通畅及适当的胸带加压包扎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使患者顺利进入下一步综合治疗并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陆晨赵迎春罗传瑜
关键词:乳腺肿瘤皮下积液
亚甲蓝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单用亚甲蓝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对68例乳腺癌患者先行3~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然后单用亚甲蓝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后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LevelⅠ、Ⅱ),前哨淋巴结及腋窝的淋巴结状况由石蜡连续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本组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0%(61/68),假阴性率为9%(3/32),准确率为95%(58/61),灵敏度为91%(29/32)。平均每例检出前哨淋巴结2.1枚。患者月经状况、病理类型、肿块的位置、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对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及假阴性率均无影响,而化疗后肿瘤的直径及肿瘤脉管内侵犯影响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但不影响假阴性率。患者均未发生变态反应及皮肤坏死。结论单用亚甲蓝可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并且安全可靠,但化疗后肿块的直径及肿瘤的脉管内侵犯可能是影响检出率的因素,需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并降低假阴性率。
陆晨赵迎春朱永云罗传瑜
关键词:亚甲蓝前哨淋巴结活检新辅助化疗
HIF-1α和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乳腺癌标本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和VEGF—C的表达情况,采用D2-40标记淋巴管后进行淋巴管密度(LVD)计数,并对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中HIF-1α、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52.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和10%(X2=17.26,P=0.000;X2=11.71,P=0.001);乳腺癌组织中HIF-1d、VEGF—C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X2=5.80,P=0.016;X2=7.26,P=0.007)、临床分期(X2=8.51,P=0.004;X2=6.02,P=0.014)密切相关,但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HIF-1α与VEGF-C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54,P=0.025),乳腺癌组织中HIF—lα、VEGF-C阳性组LVD明显高于阴性组(t=2.19,P=O.017;t=3.25,P=0.001)。结论HIF-1α可能通过调控VEGF-C的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新的作用靶点。
赵迎春李勇朱永云罗传瑜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管生成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PR及PC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提高保乳及可手术率,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的优越性;肿瘤组织中ER、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状态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8例Ⅱ/Ⅲ期的乳腺癌病例在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CNA的表达。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CNA的测定。化疗方法统一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5-FU)500mg/m2,表柔比星(Epi-ADM)75mg/m2,环磷酰胺(CTX)500mg/m2],经过3个疗程的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比较化疗前后以上各指标表达的变化。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通过体检和乳腺B超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按WHO判定的统一标准来评价。结果 7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65例(83.3%)获得了临床部分缓解,无完全缓解病例,无进展病例。化疗前后ER、PR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78例患者中ER发生变化为22例,PR为24例;化疗后29例PCNA由高表达变为低表达(P<0.01),化疗前后表达强度显著变化(P<0.05),且化疗疗效提高PCN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NAC)可能部分通过抑制PCNA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值,但对ER、PR的表达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赵迎春李勇朱永云罗传瑜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RPC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