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燕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纳米硒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致伤后给予纳米硒,测定脑损伤后12、24、48、72 h大鼠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及钙离子(Ca2+)含量并观察微细结构的变化。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GSH-PX活性降低,MDA及Ca2+含量升高,纳米硒能部分反转这种变化,脑水肿减轻。提示纳米硒对创伤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GSH-PX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 潘秀兰王银龙马东周张小松范天风孙红燕
- 关键词:纳米硒脑损伤自由基
- 褪黑素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方法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致伤后连续给予褪黑素,测定脑损伤后12h、24h、48h、72h大鼠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钙离子(Ca2+)含量并观察脑微细结构的变化。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GSH-PX活性降低,MDA及Ca2+含量升高,褪黑素能部分反转这种变化,脑水肿减轻。结论:褪黑素对创伤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GSH-PX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 潘秀兰马东周范天风张小松王银龙孙红燕
- 纳米硒—褪黑素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2008年
- 目的探讨纳米硒—褪黑素(NS-MT)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NS、MT、NS-MT、模型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伤法制作脑损伤模型,致伤后NS、MT、NS-MT组分别予NS、MT、NS-MT,测定脑损伤后12、24、48、72 h大鼠脑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钙离子(Ca2+)水平,并观察脑微细结构变化。结果NS、MT、NS-MT组脑组织GSH-PX活性降低,MDA及Ca2+含量升高,尤其是NS-MT组。结论NS-MT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 潘秀兰范天风马东周张小松王银龙孙红燕
- 关键词:脑损伤
-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昏迷患者锁骨下静脉插管(CVC)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护理的应用价值,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 2014年 4 月-2015年 5月我院的 72 例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血检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即采用低分子肝素封管,尿激酶溶栓,配合其他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检及纤维鞘的首次形成率、再形成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率41.67%;再次血栓和纤维鞘形成率27.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00%、6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感染 1 例, 出血3 例 , 导管皮下隧道扭转1例,导管打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感染5例,出血4例,导管皮下隧道扭转4例,导管打折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管血栓及纤维鞘形成的干预护理,能降低管血栓及纤维鞘的形成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推广应用于临床.
- 杨青艳计彦新孙红燕葛虹马东周
-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