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慧
- 作品数:12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史被引量:47
- 2015年
- 脑卒中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脑卒中及其相关症状方面历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医学开始广泛出现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技术。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重点介绍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概况,以帮助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最佳康复治疗技术,恢复受损功能。
- 谢青宋小慧
- 关键词:卒中康复医学史
- 冲击波治疗痉挛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 2015年
- 痉挛状态是阻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1]。国内外临床曾使用的干预措施包括口服药物、物理疗法、肉毒素、牵伸、小夹板、鞘内注射等[2-4],其中见效较快、效果最好的当属肉毒素注射,然而肉毒素注射疗法属于一种侵入性治疗措施,需要操作者具有很高的注射技术,使用过量会引起肌无力,患者的接受度不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干预措施弥补上述缺陷。
- 宋小慧谢青崔立军纵亚鲍勇顾林
- 关键词:上运动神经元肉毒素痉挛状态侵入性治疗注射疗法
-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肌肉病变的诊断及活动度评估被引量:3
- 2022年
-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s)是一组以肌肉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常有皮肤、肺和关节等多器官受累。因累及的肌群不同,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也不甚相同,累及四肢骨骼肌导致肌无力,累及心肌和呼吸肌出现心衰和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肌肉病变和评估病变活动度,有助于准确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近年来,许多生物标记物已被确定为诊断、疾病亚型、预后或反应治疗效果的有用指标。本文回顾了影像检查方法与血清和肌肉组织中生物标记物的意义,重点介绍它们在IIMs肌肉病变方面的诊断、评估和预后价值。
- 王子璇宋小慧胡赟赟曹华
- 关键词: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肌肉病变影像诊断
- 皮肌炎患者肌力评估及康复治疗研究现状被引量:1
- 2022年
- 肌力下降、肌痛是皮肌炎常见的临床症状,及时、正确的肌力评估对于判断疾病活动度和制定治疗方案都十分重要。目前对于肌炎的常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部分患者因对药物治疗不应答导致肌力恢复缓慢甚至无明显好转,更有部分患者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出现激素性肌炎、感染、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药物治疗以外的康复治疗被认为是皮肌炎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有效手段。因此,正确的肌力评估及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皮肌炎患者的肌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 朱子聪金凌王子璇赵佳宋小慧曹华
- 关键词:皮肌炎肌肉损伤康复治疗
- 一种康复手法辅助工具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康复手法辅助工具,涉及康复治疗技术领域。包括,辅助手套,所述辅助手套的上表面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表面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器的侧面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辅助手套的指头位置均安装有助力指套,通过设...
- 薛彬李飞跃奚小冰宋小慧
- 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观察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侧上肢给予EMG-FES,对照组患侧上肢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抓握测试(HGRT)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FMA、BI和HGRT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56.45±9.05)分、(91.00±7.18)分和(10.4±4.51)次;对照组分别为(55.55±9.71)分、(84.7±12.62)分和(8.05±4.27)次,HGRT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62.95±3.32)分、(98.7±3.93)分和(13.0±3.68)次;对照组分别为(58.60±7.70)分、(89.7±10.94)分和(9.26±4.12)次,经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手的功能和ADL能力。
- 宋小慧谢青崔立军鲍勇纵亚张伟明
- 关键词:脑梗死电刺激手功能障碍
-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库欣病患者脑功能研究
- 2023年
- 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对库欣病患者言语流畅任务(VFT)期间双侧前额叶和双侧颞叶大脑皮层激活特征进行初步探索。方法纳入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库欣病(CD)患者作为CD组,并招募3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焦虑及抑郁情绪、生存质量量表评估,并用近红外光谱成像仪器检测VFT期间双侧前额叶和双侧颞叶大脑皮层激活特征。最后,对CD组双侧前额叶和双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与临床资料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D组MoCA认知评分低于NC组(27分vs.30分,P<0.01);CD组各项焦虑及抑郁情绪量表评分高于NC组,SF-36生存质量量表各项评分低于NC组,各项量表评分均具有组间统计学差异(P<0.01)。CD组VFT期间双侧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低于NC组[(56.36±39.09)mmol·mm vs.(132.70±64.27)mmol·mm,P<0.01],双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低于NC组[(116.31±65.73)mmol·mm vs.(179.07±90.48)mmol·mm,P<0.01],任务态期间组词数少于NC组[(11.13±2.30)个vs.(12.97±3.26)个,P=0.03]。相关性分析发现,CD组双侧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与临床资料间无相关性;双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与SF-36生理职能评分间存在相关性(r=0.36,P=0.04),与其他临床资料间未见相关性。结论库欣病患者执行言语流畅任务时双侧前额叶及双侧颞叶大脑皮层激活程度降低,患者表现出认知功能受损、焦虑及抑郁情绪、生存质量下降,双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积分值与SF-36生理职能评分间呈现正相关。该项临床研究提示fNIRS技术可良好应用于库欣病患者脑功能实时监测与评估。
- 杨浩宋小慧王宝锋任杰卞留贯
- 关键词:库欣病精神症状
- 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辅助诊断强迫症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检测强迫症患者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额叶和双侧颞叶脑激活特征及其在强迫症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理科就诊的30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41岁,受教育9~19年。同期招募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自愿参与研究的3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2名,女18名,年龄19~54岁,受教育9~19年。使用fNIRS检测受试者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期间前额叶和双侧颞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输出特定指标:额叶和双侧颞叶积分值、重心值及斜率。采用双样本独立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强迫症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的指标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的影响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NIRS指标对强迫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分类诊断的效果,并同时计算指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执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强迫症组的组词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M(Q1,Q3)][9.0(7.0,12.0)个比12.0(10.0,16.3)个,Z=2.80,P=0.005];额叶积分值、斜率和双侧颞叶积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2.3(-7.8,62.2)比123.7(96.2,181.3),Z=5.76;0.0005±0.0012比0.0015±0.0016,t=-2.54;87.0±71.4比186.1±90.3,t=-4.71],额叶和双侧颞叶重心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0.4±13.8)s比(54.4±7.8)s,t=2.80;60.3(55.5,65.0)s比56.2(52.7,59.2)s,Z=-2.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双侧颞叶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P=0.116)。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后结果显示额叶积分值显著影响强迫症是否患病(OR=0.958,95%CI:0.932~0.985,P=0.003),并且ROC曲线显示额叶积分值对强迫症是否患病的分类较好,最佳截断值为68.2,灵敏度为0.900,特�
- 乔勇军宋小慧谢青崔立军何美朵金海燕
- 关键词:强迫性障碍
-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和步行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伴有下肢痉挛状态的初发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牵伸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治疗组脑梗死患者患侧胫后肌和小腿三头肌给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刺激。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综合痉挛评分(CSS)、积分肌电值(IEMG)、站立行走测试(TUGT)三项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CSS、IEMG、TUGT评分分别为(13.50±1.51)分和(14.00±1.83)分、(246.78±281.23)μV·s和(168.55±194.06)μV·s、(41.29±24.80)和(51.45±17.83)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10±1.66)和(14.90±1.20)分、(336.45±299.61)和(269.55±259.21)μV·s、(31.00±17.73)和(44.11±17.69)s,除CSS评分外,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C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IEMG和TUG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但3周时间并未观测到步行功能改善。
- 宋小慧纵亚崔立军谢青
- 关键词:冲击波痉挛步态
- 李飞跃教授基于“气血失调”和“筋骨失衡”理论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被引量:6
- 2023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大部分患者经中医药等非手术疗法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李飞跃教授是魏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主张基于“气血失调”和“筋骨失衡”理论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出气血失调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之本、筋骨失衡是其病机之标,在治疗上主张内服中药、手法、导引联合应用,调理气血治其本、理筋正骨治其标。本文从病因病机和诊疗思路两个方面总结了李飞跃教授基于“气血失调”和“筋骨失衡”理论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
- 薛彬宋小慧许勇奚小冰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气血失调圣愈汤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