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莹
-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有1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9%;其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8.4%、25.0%、8.3%及8.3%;共分离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8.9%,革兰阳性菌15株占38.5%,真菌感染1株占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机械通气时间>5d、抗菌药物使用>7次、心脏体外循环时间>120min、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0d患儿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性菌;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蓝莹曾小燕蒋晓梅宋敏姜琳陈洋蔡小芳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医院感染病原菌
- 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 蓝莹陈洋熊越华蔡小芳蓝荣芳
- 关键词:川崎病肺炎支原体儿童
- PICU危重患儿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住院危重患儿呼吸道感染状况,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4年12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进行治疗的危重患儿1000例,根据患儿的年龄将其分为≤6月龄组538例与>6月龄组462例,对比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VITEK-AMS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药敏卡进行鉴定,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0例危重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38例,感染率为3.8%;>6月龄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为2.2%,显著低于≤6月龄组患儿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感染患儿共分离出4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5株占55.6%,革兰阳性菌11株占24.4%,真菌9株占20.0%;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20.0%、13.3%、17.8%和15.6%;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均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较为敏感,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均敏感。结论≤6月龄危重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 陈洋蔡小芳张隆贾德胜蓝莹
-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路感染患儿血清25-(OH)D3和HDL-C与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路感染患儿体内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月就诊于武汉儿童医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共50例,根据尿路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25例),选取同期25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感染组患儿体内病原菌的分布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组血清中25-(OH)D3、TGF-β1、HDL-C水平。结果感染组共检出病原菌1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65.35%),大肠埃希菌最多为28株(27.73%);革兰阳性菌29株(28.7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为18株(17.82%)。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血清中25-(OH)D3、HDL-C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感染组低于非感染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儿血清TGF-β1水平升高(P<0.05),但非感染组患儿血清TGF-β1水平降低(P<0.05)。单一指标检测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95%CI等均低于三者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尿路感染患儿体内病原菌分布广泛,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25-(OH)D3、HDL-C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是否发生尿路感染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
- 杨晶徐梦杰王淑珍蓝莹徐晓凤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路感染患儿25羟维生素D3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婴幼儿喘息发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究感染肺炎支原体对婴幼儿喘息发作的影响,为预防婴幼儿喘息发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医院治疗的196例被不同病原菌感染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婴幼儿41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组婴幼儿3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婴幼儿84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婴幼儿32例;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组患者喘息类型构成,检测四组婴幼儿总免疫球蛋白E含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支原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31例占36.9%,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11例占26.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9例占23.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8例占25%;支原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38例占45.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2例占30.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13例占40.6%;支原体组无喘息患儿15例占17.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8例占46.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无喘息患儿11例占34.4%,不同病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能够对婴幼儿喘息发作产生促进作用,当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喘息发作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 陈洋蓝莹张隆蔡小芳蓝荣芳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