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晓敏

作品数:22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疗效
  • 9篇骨折
  • 6篇眩晕
  • 6篇颈性
  • 6篇颈性眩晕
  • 6篇骨质
  • 6篇骨质疏松
  • 6篇关节
  • 5篇疗效观察
  • 4篇治疗颈性眩晕
  • 4篇疏松性
  • 4篇脊柱
  • 4篇骨质疏松性
  • 3篇神经阻滞
  • 3篇手术
  • 3篇老年
  • 3篇股骨
  • 3篇成形术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机构

  • 13篇东莞市虎门医...
  • 5篇珠海市人民医...
  • 4篇暨南大学
  • 3篇暨南大学第三...

作者

  • 22篇赖晓敏
  • 12篇李忠辉
  • 11篇翁阳华
  • 11篇张洪亮
  • 8篇王素伟
  • 4篇陈有生
  • 4篇黎佩珍
  • 3篇钟波
  • 3篇伊莉
  • 2篇王建钧
  • 1篇肖红卫
  • 1篇谭文成
  • 1篇玄文虎
  • 1篇黄卫
  • 1篇张应鹏

传媒

  • 3篇现代医院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2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椎旁神经阻滞+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椎旁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3~14个月的随访和对疗效的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案治疗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但以椎旁神经阻滞+常规治疗组疗效好。椎旁神经阻滞+常规治疗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结论椎旁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陈有生王素伟赖晓敏王建钧
关键词:颈性眩晕椎旁神经阻滞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使用HSS、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综合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复位优良率。结果随访12个月,研究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4.5%、83.6%,均高于对照组的81.8%、67.3%(P<0.05)。结论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复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张洪亮黎佩珍李忠辉赖晓敏
关键词:关节镜
地塞米松与参附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节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参附单独和联合用药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月龄相当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制作腹部岛状皮瓣,分别于阻断血流前30min皮瓣蒂部动脉注射0.9%NaCl注射液、地塞米松1ml/kg、参附注射液10ml/kg、联合注射地塞米松1ml/kg加参附注射液10ml/kg。四组动物均在蒂部血管阻断前1h及再灌注后1h,6h、12h、24h分别从蒂部静脉采集血样,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各治疗组术后各时段TNFα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D组与B、C组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参附注射液能降低皮瓣再灌注损伤后血TNF-α浓度,对皮瓣具有保护作用。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黄卫赖晓敏张应鹏钟波王素伟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参附注射液地塞米松
高频超声和MRI在肩袖撕裂关节镜术前评估的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不同类型肩袖撕裂的诊断能力,为肩关节镜术前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暨南大学...
赖晓敏
关键词:高频超声磁共振肩袖撕裂关节镜
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研究
目的 通过设计开发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对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的病人进行临床路径的研究和总结,观察临床路径组患者的治愈率、住院治疗天数、住院费用、复诊率、病人满意度等指标,从而探讨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 ...
赖晓敏
关键词:颈性眩晕
文献传递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临床疗法探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临床疗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 年5 月至2015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56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在不同骨折阶段,其腰背疼痛的影像学诊断、部位以及性质也不相同,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之前、治疗7d 以及治疗28d 随访时予以疼痛评分、活动评分,疼痛强度视觉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改善良好.结论 临床上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应当根据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骨折阶段、临床特点,选取相应的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升临床疗效.
赖晓敏翁阳华李忠辉张洪亮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法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研究双下肢间歇加压充气在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91例髋膝关节手术病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3例,术后6h开始单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观察组48例,术前3d开始使用双下肢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术后6h开始皮下注射速碧林,术后6d、术后1个月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的彩色超声检查,观察两组DVT发生率及出血倾向。结果对照组DVT9例(20.93%),有出血倾向8例。观察组DVT3例(6.25%),有出血倾向7例。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双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可降低髋膝关节术后DVT发生率。
陈有生王素伟钟波赖晓敏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关节成形术
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探讨颈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颈性眩晕9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9例。分别比较患者眩晕症状的严重程度、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眩晕症状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眩晕症状严重程度、有效率、治愈率、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能明显缓解患者眩晕症状、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王素伟赖晓敏肖红卫
关键词:颈性眩晕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新鲜压缩骨折的实践与评估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新鲜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胸腰椎新鲜压缩骨折患者128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PVP治疗)和对照组(保守治疗),各6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VAS评分)、生活质量(ODI指数)、椎体高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1 d,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试验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12个月,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低于对照组的32.8%(P<0.05)。结论:PVP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恢复伤椎高度且并发症少,对临床治疗OVCF患者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忠辉张洪亮赖晓敏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新鲜骨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LPFP、PFNA及DH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的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PFP组、PFNA组及DHS组,每组28例。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综合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均较LPFP组及DHS组少(P<0.05);PFNA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比LPFP组、DHS组短(P<0.05);LPFP组及DHS组的各项手术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PFNA组SF-36量表各项指标评分均比LPFP组、DHS组优(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效果确切,安全可行,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较LPFP及DHS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赖晓敏翁阳华李忠辉张洪亮
关键词:股骨近端锁定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下骨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