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红丹 作品数:5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寒热性中药成分调节TRPV1通道的表达和功能 目的:探讨寒热中药的成分与TRP家族中TRPV1通道蛋白mRNA表达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原代培养DRG神经元,在体外观察中药单体对通道蛋白表达和功能的影响,基因的表达量和通道的功能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 周海玉 詹红丹 霍海如 李倩 戴丽 隋峰 姜廷良关键词:寒热药性 DRG神经元 中药成分 基于TRPV1受体的桑菊饮止咳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为了诠释桑菊饮治疗咳嗽的科学内涵,研究桑菊饮治疗咳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辣椒素诱导小鼠咳嗽模型,分别设置正常组,模型组,桑菊饮高、中、低剂量治疗组,记录各组小鼠给药前后的咳嗽次数,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对TRPV1的表达量进行测定,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节组织中P物质的释放量。结果小鼠被辣椒素刺激后,咳嗽次数明显增加,TRPV1表达上调,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给予不同剂量的桑菊饮水煎剂治疗5 d后,高、中剂量组小鼠咳嗽次数减少,TRPV1表达下调,P物质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低剂量组效果不明显。结论下调TRPV1的表达而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可能是桑菊饮治疗咳嗽的分子机制之一。 詹红丹 隋峰 张淼 王朋倩 戴丽 周海玉 戴逸飞 周炜炜 孟晶 杜新亮 霍海如关键词:桑菊饮 辣椒素 咳嗽 分子机制 虚寒呕吐模型的复制和吴茱萸汤的止呕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为客观准确评价吴茱萸汤的止呕作用,本研究首次尝试顺铂致呕模型的基础上。方法:采用给予苦寒中药大黄的方式制备了病症结合的虚寒呕吐模型,并基于两种呕吐模型,分别从体质量、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等机体生理生理病理状态,以及异食癖等行为学多个方面对吴茱萸汤的止呕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大鼠口饲大黄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了明显的虚寒状态和一定程度的病理指标的变化,而对证给予吴茱萸汤后这种病理状态和病理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不具有虚寒状态的顺铂对照组大鼠给予吴茱萸汤治疗后反而加重了病理指标的变化;吴茱萸汤对两种呕吐模型均有显著的止呕作用(P<0.01),但对大黄加顺铂制备的虚寒呕吐动物模型的作用优于单纯顺铂制备的呕吐模型(P<0.01)。结论:该方法制备的病症结合模型比顺铂致呕模型更适于吴茱萸汤等中医复方治疗虚寒呕吐药效学的评价研究,本研究结果也从以方测证和方证相应的角度反映了该方法复制虚寒呕吐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李文兰 姬海南 王朋倩 戴丽 杜新亮 周海玉 詹红丹 戴逸飞 周炜炜 孟晶 隋峰 霍海如关键词:吴茱萸汤 止呕 病证结合 TRPV1通道异源表达体系的建立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构建能够表达TRPV1通道用于实验研究的HEK293T细胞表达体系.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方式将TRPV1质粒转入人胚胎肾HEK293T细胞,建立TRPV1型通道瞬时异源表达体系,并对转染后的TRPV1表达体系进行了鉴定,同时对该通道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经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可达40% ~50%;WesternBlot研究发现转染后的HEK293T细胞在与TRPV1通道蛋白相应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条带,提示TRPV1通道蛋白在转染后的细胞中有异源性表达;共聚焦显微成像显示,转染后的HEK293T细胞在受到TRPV1通道激动剂刺激后,胞内荧光强度明显变强,提示TRPV1通道介导钙离子功能正常.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HEK293T细胞的TRPV1通道瞬时转染的异源表达体系成功构建. 李文兰 王德凤 周海玉 詹红丹 戴逸飞 周炜炜 戴丽 隋峰 霍海如关键词:瞬时转染 背根神经节 基因转染 TRPV1通道介导的热生成是辛热(温)中药药性表征的重要模式 被引量:14 2015年 本文探索了辛热(温)性中药的现代科学内涵和分子机制。通过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和瞬变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香草酸亚型1(TRPV1)基因转染HEK293细胞的方式获取了TRPV1通道原位和异源表达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辣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辣椒素干预调节TRPV1通道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小鼠棕色脂肪组织(BAT)、直肠和皮肤温度搭建了三位一体的热电偶检测技术和方法,检测和评价了辣椒素对小鼠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两种表达体系中的TRPV1通道均能被辣椒素激活,且能够被TRPV1通道的特异性抑制剂—辣椒平(capsazepine)所拮抗;同时发现辣椒素给药后,机体的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和BAT温度先下降、后升高,但以升高为主;尾部皮肤温度给药后短暂升高后下降至基线。结果表明,通过激活TRPV1通道,进而提高机体热能的产生、实现温中散寒的生物效应,可能是辣椒等辛热(温)中药表征药性的一种重要分子机制和科学基础。 隋峰 戴丽 李倩 周海玉 詹红丹 霍海如 姜廷良关键词:辣椒 中药药性 棕色脂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