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凯

作品数:16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合金
  • 8篇镁合金
  • 4篇等通道转角挤...
  • 4篇显微组织
  • 4篇力学性能
  • 4篇晶粒
  • 4篇力学性
  • 3篇晶粒细化
  • 3篇ECAP
  • 2篇动态再结晶
  • 2篇学法
  • 2篇有限元
  • 2篇再结晶
  • 2篇微管
  • 2篇项目教学
  • 2篇项目教学法
  • 2篇金属
  • 2篇晶粒细化机制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法

机构

  • 12篇扬州大学
  • 4篇东南大学
  • 2篇扬州工业职业...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苏省先进金...
  • 1篇江苏省扬州商...

作者

  • 15篇严凯
  • 5篇金朝阳
  • 4篇黄新
  • 3篇孙扬善
  • 3篇薛烽
  • 3篇白晶
  • 3篇程宏辉
  • 3篇宋奎
  • 2篇张敬尧
  • 2篇封娜
  • 1篇刘澄
  • 1篇孙甲鹏
  • 1篇江静华
  • 1篇马爱斌
  • 1篇晏井利
  • 1篇刘欢
  • 1篇王元有
  • 1篇崔振山
  • 1篇方双全
  • 1篇吴欣桐

传媒

  • 5篇热加工工艺
  • 2篇科教文汇
  • 1篇金属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精密成形工程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医用Mg-Zn合金微管的显微组织和腐蚀性能被引量:3
2019年
研究了不同成分的镁锌合金微管的显微组织、在Hank’s溶液中的耐蚀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下制备出的镁合金微管显微组织发生完全再结晶,并且晶粒尺寸随着锌含量的提高而降低。锌含量低于5wt%时呈现接近单相的显微组织,而当锌含量达到6wt%时出现了第二相,形成沿加工方向排列的带状组织。随锌含量的上升,耐蚀性先提高随后下降,其中Mg-5Zn的腐蚀速率最低,仅为0.03mm/a,而Mg-6Zn腐蚀速率最高为1.76 mm/a。与此同时,Mg-5Zn具有最高的自腐蚀电位和最小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锌元素在合金中固溶度高且显微组织接近单相的镁锌合金,对提高耐蚀性具有重要作用。
宋奎严凯靳惠民金朝阳
关键词:微管耐腐蚀性显微组织
等通道转角挤压对Mg-6Zn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技术,在200℃对Mg-6Zn合金进行了不同道次的挤压。结果表明,经ECAP挤压后合金显微组织明显细化、均匀化,平均晶粒尺寸由15μm减小到3μm;ECAP过程中粗大的块状共晶相变形破碎、细化,并在周围诱发新相析出。通过XRD分析发现析出相主要是Mg_4Zn_7和MgZn_2。经过2道次ECAP挤压后,Mg-6Zn合金的抗拉强度可达275 MPa,屈服强度达到245 MPa,伸长率为24%。当ECAP道次增加到4道次和6道次后,强度反而下降。
费洪旗严凯金朝阳程宏辉宋奎
关键词: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通道转角挤压
项目教学法在“材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对"材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课程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本文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总之,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类专业的"材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严凯封娜程宏辉黄新张敬尧
关键词:项目教学
Cu改性Ti_5Si_3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与力学性能
2015年
采用真空热压方法原位合成了纯Ti5Si3和Cu改性Ti5Si3金属间化合物,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测试了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分析和探讨了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结果显示,Ti5Si3金属间化合物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随Cu掺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析表明延性合金Cu Ti的生成、晶粒细化是Ti5Si3金属间化合物强韧化的主要原因。
方双全刘澄黄新严凯
关键词:原位合成强韧化
变形温度对镁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晶粒尺寸演变影响的有限元模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变形温度对AZ31B镁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过程中晶粒尺寸演变的影响。方法建立AZ31B镁合金动态再结晶和晶粒长大数学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晶粒演变子程序,并通过商用有限元软件MARC的二次开发接口,建立耦合微观组织演变的AZ31B镁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有限元模型,研究变形温度对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应变场、再结晶百分数和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变形温度从200℃增至400℃,原子热激活效应增强,再结晶百分数从75.37%增加至99%,平均晶粒尺寸从6.67μm增加至25.7μm,且晶粒尺寸分布均匀性增大,但是200℃变形的ECAP试样出现开裂。结论在250~300℃温度区间内进行ECAP变形,有助于获得细小均匀的微观组织,同时避免出现变形开裂。
金朝阳殷凯史伟伟马恒严凯
关键词:镁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有限元变形温度
剧烈塑性变形引起的LZ91镁合金微管的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2024年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到200、210 MPa和30%。这主要是由于ECAP造成了显微组织的细化的同时使原始组织中就存在的Mg O和ZnO转换为弥散分布的纳米尺寸颗粒。这些纳米氧化物在后续的挤压过程中促使基体发生动态再结晶并提高显微组织的热稳定性,室温拉伸中会造成位错运动阻力和加工硬化率的上升,从而同时提高了微管的强度和塑性。
周逸文许虎蔡维严凯
关键词:氧化物弥散强化
压下模式对镁合金宏观塑性变形和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将热-力耦合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与微观组织演化模型相集成,定量比较了恒定平均应变速率和恒定压头速率2种压下模式对镁合金AZ31B高温变形和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采用AZ31B镁合金圆柱形试样进行Gleeble热力模拟试验获得有限元模拟所需的高温流动应力曲线与再结晶晶粒尺寸实测数据,并通过二次开发与有限元模型相集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端面摩擦的存在,2种压下模式下变形场和微观组织场都呈现不均匀分布特性.与恒定平均应变速率相比,恒定压头速率压下时晶粒尺寸均值减小,均方差略有增加.
金朝阳李南南李克严严凯崔振山
关键词:镁合金高温变形有限元方法动态再结晶
项目教学法在“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对本文"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本文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总之,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类专业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程宏辉吴瑛黄新张敬尧严凯
关键词:项目教学
转模等通道转角挤压路径对AZ31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3D转模等通道转角挤压(3D-RD ECAP)设备,对AZ31镁合金进行了A′,B′_A,B′_C与C′4种路径的ECAP实验。对试样的显微组织观察显示,经4种路径挤压后合金显微组织都明显细化,但不同路径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同。经A′和B′_A路径挤压的试样组织中晶粒尺寸和硬度分布比其它两种路径挤压的试样更均匀,且显示出更高的塑性。通过对各种路径挤压过程中试样内部立方单元的变形分析,揭示了传统的剪切模型理论的不足。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试样ECAP的形变过程,证实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各部位受力差异很大。ECAP对试样变形的均匀性主要取决于拉/压应力交替作用于试样各个部位的顺序,而与传统剪切模型中的立方单元变形规律没有直接关系。
严凯孙扬善白晶薛烽
关键词:镁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转模组织均匀性晶粒细化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14H LPSO structure in single 18R phase Mg-Y-Zn alloy during annealing at 773K被引量:3
2017年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18R single phase (S 18) alloy during annealing at 773 K for 100 h wa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14H ph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cast S 18 alloy was composed of 18R phase (its volume fraction exceeds 93%), W particles and α-Mg phase. The 18R phase in S18 alloy was thermally stable and was not transformed into 14H long period stacking ordered (LPSO) phase during annealing. However, 14H lamellas formed within tiny α-Mg slices, and their average size and volume fraction increased with prolonging annealing time. Moreover, the 14H phase is nucleated within α-Mg independently on the basis of basal stacking faults (SFs). The broadening growth of 14H lamellas is an interface-controlled process which involves ledges on basal planes, while the lengthening growth is a diffusion-controlled proces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ffusion of solute atom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14H phase in this alloy could be explained as α-Mg'→α-Mg+14H.
刘欢严凯晏井利薛烽孙甲鹏江静华马爱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