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椎管
  • 2篇脑胶质瘤
  • 1篇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指标
  • 1篇异柠檬酸脱氢...
  • 1篇院内病死率
  • 1篇症状
  • 1篇融合术
  • 1篇伤患者
  • 1篇神经鞘瘤
  • 1篇生物力学
  • 1篇世界卫生
  • 1篇世界卫生组织
  • 1篇手术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8篇邱锴
  • 5篇刘献志
  • 3篇冯亚文
  • 2篇丁大领
  • 2篇张智峰
  • 2篇张风江
  • 2篇于洋
  • 2篇余斌
  • 2篇毛冲冲
  • 1篇保建基
  • 1篇赵培超
  • 1篇李恩
  • 1篇万有栋
  • 1篇余滨
  • 1篇王子岩
  • 1篇耿俊杰

传媒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疗养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无症状胶质瘤的差异性基因表达及其富集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有无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2级脑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相关富集通路,为胶质瘤的综合诊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WHO 2级脑胶质瘤患者[年龄(42.1±11.2)岁]进行本次研究。获取其临床随访资料和测序数据,将其分为无症状组(9例)和有症状组(18例)。通过R语言软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Metascape网站进行富集分析寻找相关富集通路。结果:在27例WHO 2级胶质瘤患者中,共筛选出12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2上调基因,75个下调基因,并且在"急性炎性反应"、"血液循环"、"硫化合物结合"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富集。结论:无症状WHO 2级胶质瘤具有特异性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存在相关富集通路。
冯亚文毛冲冲耿俊杰邱锴赵海彪刘献志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差异表达基因
受体阻滞剂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受体阻滞剂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及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至2014-03,研究受体阻滞剂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死率影响的英文和中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及队列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与纳入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队列研究,累计12 035例患者,未检索到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与未服用相比,服用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59%的院内病死率(OR=0.41,95%CI0.41~0.54),但能增加平均住院时间(SMD 0.85,95%CI0.50~1.20)及入住ICU时间(SMD 0.64,95%CI 0.24~1.04)d,且能增加感染风险(RR=1.69,95%CI 1.36~2.09)。结论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病死率,但提高了感染风险,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策略。
杨帅鼎王子岩万有栋于洋邱锴保建基刘献志
关键词:颅脑损伤受体阻滞剂病死率
水通道蛋白1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水通道蛋白家族(aquaporins,AQPs)是具有高选择性水的膜通道蛋白,分布广泛,哺乳动物、植物细胞膜上均有发现,与生物体内水的跨膜转运及水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已从哺乳动物组织中鉴定出水通道蛋白亚型AQP12,该家族已经存在13个亚型(AQP1~AQP12),其中水通道蛋白1(AQP1)[1]是该家族中第一个被鉴定,且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水通道。
邱锴余滨赵培超张智峰刘献志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1胶质瘤迁移
颈椎管狭窄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2024年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颈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颈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郑朋飞邱锴张宾梁晓飞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减压融合术颈椎生物力学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2023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张风江丁大领余斌李恩陈煜邱锴
关键词: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脊柱内固定
术前血清学指标对脑胶质瘤分级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状态具有预测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学指标对弥漫性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级别的预测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58例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WHOⅡ~Ⅳ级胶质瘤患者,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血清学指标并检测IDH突变。t检验和Logistic回归用于挖掘独立相关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血清学指标对WHO级别和IDH突变的预测意义。结果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IDH野生组PDW(P<0.05)、MPV(P<0.001)高于IDH突变组,IDH野生组AGR(P<0.001)低于IDH突变组。WHOⅣ级组的PDW(P<0.05)、MPV(P<0.001)、NLR(P<0.05)、PLR(P<0.05)和SII(P<0.05)高于WHOⅡ~Ⅲ级组,WHO IV级组的AGR(P<0.001)低于WHOⅡ~Ⅲ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1)、MPV(P<0.001)和AGR(P<0.001)是IDH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较高的年龄(P<0.001)、MPV(P<0.001)和PLR(P<0.05)以及较低的AGR(P<0.001)预示着较高的WHO级别。通过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MPV、AGR和年龄联合应用对IDH突变有最好的预测效果,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对于WHO级别,MPV、PLR、AGR和年龄的联合预测更为有效和准确,AUC为0.774。结论术前血清学指标联合患者年龄可有效预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IDH突变和WHO级别。
毛冲冲张庆浩于洋邱锴冯亚文刘献志
关键词:胶质瘤血清学指标异柠檬酸脱氢酶世界卫生组织
CUL4A在脑胶质瘤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研究Cullin 4A(CUL4A)在脑胶质瘤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并探讨其与β-caten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8例脑胶质瘤标本,其中星形细胞瘤Ⅱ级27例、Ⅲ级29例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22例,均为原发性脑胶质瘤,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等相关性治疗。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减压时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UL4A和β-catenin两种蛋白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在78例脑胶质瘤标本中,CUL4A蛋白阳性表达50例(64.1%),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61例(78.2%)。CUL4A和β-catenin阳性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而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不表达。CUL4A表达与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UL4A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出现高表达,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这为了解胶质瘤的疾病发展提供依据。
丁大领张风江余斌邱锴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Β-CATENIN免疫组化
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s,AT/R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侵袭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恶性肿瘤,有别于神经外胚叶的、间质的和上皮的肿瘤,于2007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划分为胚胎性肿瘤,为Ⅳ级。因其在临床中少见,头部MRI及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治疗仍具有挑战。
冯亚文邱锴张智峰刘献志
关键词:发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