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沃尔巴克氏体
  • 1篇伊蚊
  • 1篇子机
  • 1篇分子
  • 1篇分子机制
  • 1篇白纹伊蚊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密歇根州立大...

作者

  • 2篇奚志勇
  • 2篇郑小英
  • 2篇徐晓晗
  • 1篇吴瑜
  • 1篇李永军

传媒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沃尔巴克氏体wPip诱导白纹伊蚊胞质不相容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评估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Pip株的白纹伊蚊(命名为GM)与广州本地白纹伊蚊(命名为GUA)和四环素去除GUA株Wolbachia感染的白纹伊蚊(命名为GT)正反杂交诱导产生胞质不相容(CI)的程度,为基于Wolbachia的蚊媒防治策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蚊株。方法设置不同时间点,观察GM株、GUA株、GT株三种蚊株的生长发育周期,成蚊后通过三种蚊株正反杂交,血餐,放置产卵杯,收集并计数蚊卵,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的蚊卵孵化率,评估GM株的CI程度。结果 PCR检测得出GUA株携带wAlbA、wAlbB,感染率100%;GM株单感染wPip,感染率100%;GT株未携带任何Wolbachia。三种蚊虫的生殖发育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UA株的蚊卵孵化率与GT株和GM株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株和GT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CI实验中GM(♀)′GUA(♂)、GUA(♀)′GM(♂)、GT(♀)′GM(♂)的蚊卵孵化率极低,CI强度接近100%。GM′GT具有一定的蚊卵孵化率。结论白纹伊蚊GUA株、GM株两者携带的Wolbachia类型不同,二者杂交可产生双向CI,并且CI强度接近100%,是种群压制技术良好的候选蚊株。
徐晓晗李永军吴瑜奚志勇郑小英
关键词:白纹伊蚊沃尔巴克氏体
沃尔巴克氏体诱导细胞质不相容的模型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由蚊媒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等已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但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沃尔巴克氏体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经母系遗传的共生菌,可诱导蚊群产生胞质不相容。迄今为止.胞质不相容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但“锁.钥匙”模型(lock and keymodel)、“移除一归还”模型(titration-restitution model)和“减速”模型(slow-motionmodel)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胞质不相容现象。胞质不相容产生的整个过程极为复杂,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就胞质不相容的模型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徐晓晗奚志勇郑小英
关键词:沃尔巴克氏体分子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