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志远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太原工业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电器
  • 2篇电器控制
  • 2篇电器控制系统
  • 2篇水系统
  • 2篇土壤
  • 2篇楼层
  • 2篇节水
  • 2篇节水系统
  • 2篇控制系统
  • 2篇机械控制
  • 2篇机械控制系统
  • 2篇机械系统
  • 2篇补给系统
  • 1篇地级
  • 1篇地级市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碳含量
  • 1篇土壤呼吸

机构

  • 6篇太原工业学院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来雪慧
  • 6篇姚志远
  • 2篇张姝婷
  • 1篇谷钰
  • 1篇李士强
  • 1篇王美琪
  • 1篇赵金安
  • 1篇程健
  • 1篇于波峰
  • 1篇李朝
  • 1篇李丹
  • 1篇王佳
  • 1篇朱江
  • 1篇黄鑫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山西化工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大学教育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东北农场农作物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被引量:8
2016年
通过静态碱液吸收法测定了东北典型农场水稻和玉米两种农作物在生长期(4—7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深度的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期,水稻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高于玉米样地。水稻和玉米样地在0—15cm深度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15—30cm和30—60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水稻土壤的呼吸速率最大值为580.6μg/(kg·h),最小值为160.4μg/(kg·h);而玉米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为565.3μg/(kg·h),最小值为137.5μg/(kg·h)。水稻和玉米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温度曲线在4月到6月初明显上升,而土壤呼吸速率曲线在这一时段也呈相同态势;6月下旬到7月初土壤温度变化平稳,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同步变化趋势不明显。同时,两种作物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也极为显著(p<0.01),说明土壤含水量也能够解释生长期水稻和玉米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
来雪慧李丹于波峰朱江姚志远张姝婷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含水量
2012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产业发展中所突显出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特点,导致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瓶颈问题。构建了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辨识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省城市生态承载力情况不容乐观,属于能力一般和存在问题两种情况;通过公因子的分析,发现水资源量和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城市最重要的制约因子。
来雪慧黄鑫李朝李士强姚志远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主成分分析
一种楼层压力节水系统
一种楼层压力节水系统,它包括电器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电器控制系统穿过排污管,与机械系统中的储水箱连接;电器控制系统是由压力传感器组成,其上端与洗手池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其下部与排污阀门通过调节螺母拧紧定位;机械控制系统是...
来雪慧姚志远
文献传递
寒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以大同市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以大同市为例,研究寒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相关性最高的为土壤的全碳量和全氮量,其次为水解性氮和全磷含量。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也较为显著(P<0.01),但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来雪慧姚志远张姝婷周坤渊王美琪程健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理化性质寒地
一种楼层压力节水系统
一种楼层压力节水系统,它包括电器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电器控制系统穿过排污管,与机械系统中的储水箱连接;电器控制系统是由压力传感器组成,其上端与洗手池的底部通过螺纹连接,其下部与排污阀门通过调节螺母拧紧定位;机械控制系统是...
来雪慧姚志远
文献传递
“环境化学”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环境化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既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学习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化学基础较差。认真听课和课后复习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来雪慧赵金安谷钰姚志远王佳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