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世达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家蚕
  • 3篇变态
  • 3篇变态发育
  • 2篇蛋白
  • 2篇蜕皮
  • 2篇基因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抑制剂
  • 1篇电泳
  • 1篇氧化应激
  • 1篇载脂蛋白
  • 1篇脂蛋白
  • 1篇质谱
  • 1篇质谱分析
  • 1篇双向电泳
  • 1篇组织蛋白
  • 1篇组织蛋白酶
  • 1篇卵巢
  • 1篇克隆

机构

  • 4篇西南大学

作者

  • 4篇陈世达
  • 3篇侯勇
  • 2篇李建伟
  • 2篇李懿
  • 2篇赵萍
  • 2篇夏庆友
  • 2篇周小英
  • 2篇田莎
  • 2篇郭超
  • 1篇周霞
  • 1篇杨欢

传媒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家蚕组织蛋白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家蚕是鳞翅目完全变态昆虫,在其变态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形态变化,包括旧组织的解离和新组织的形成,在这过程中有多种组织蛋白酶参与。组织蛋白酶是一类细胞内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各个物种中,包括组织蛋白酶B、H、L等几个亚家族。对家蚕组织蛋白酶的研究将有利于阐明家蚕变态发育的详细过程。通过对家蚕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筛选,共在家蚕中鉴定到13种组织蛋白酶,并对这13种组织蛋白酶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另外,利用家蚕基因芯片数据和荧光定量PCR分析,鉴定编号为BGIBMGA004622的基因为卵巢特异表达的组织蛋白酶L亚家族基因。该基因全长1 209 bp,编码402个氨基酸。经过序列分析,该酶与其他物种的组织蛋白酶L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活性位点高度保守,且与鳞翅目的组织蛋白酶L在进化上聚为一支。同时,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并原核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定量PCR结果显示,该酶在蛹发育初期表达量逐渐升高,至蛹3 d达到最高值,推测其可能参与卵巢与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
李懿周小英黎治浪李建伟陈世达郭超侯勇赵萍
关键词:家蚕组织蛋白酶变态发育卵巢
家蚕Apolipoprotein D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载脂蛋白D作为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同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载脂蛋白 D主要作为脂类,固醇类物质的转运体,同时还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修复,免疫系统反应,抵抗外界压力信号,改变运...
陈世达
关键词:蚕病防治氧化应激蛋白表达
家蚕蜕皮液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蜕皮液是存在于新旧表皮之间的一层液体,在昆虫蜕皮和变态发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家蚕蜕皮液的功能,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预蛹期及羽化前期的蜕皮液的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蛹期及羽化前期的蜕皮液中分别可以检测出超过200个蛋白点,它们主要分布在等电点4-9、分子量10-180 kDa之间。利用MALDI TOF/TOF对羽化前期蜕皮液的42个蛋白点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34个蛋白点成功得到了鉴定,它们主要包括载脂蛋白类、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免疫相关蛋白、几丁质结合蛋白等,部分蛋白在预蛹期的蜕皮液和羽化前的蜕皮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蛋白质组分析的结果,对其中1个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Apolipoprotein D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Q-PCR的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在化蛹第1–4天存在高表达,其在羽化前蜕皮液中的高度累积暗示了它可能参与了家蚕羽化变态的过程。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蜕皮液蛋白质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蜕皮液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一些参考。
侯勇田莎郭超周霞陈世达杨欢赵萍夏庆友
关键词:双向电泳变态发育载脂蛋白
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CPI40鉴定及时空表达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鉴定家蚕(Bombyx mori)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并对其表达特征及调控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家蚕变态发育中的作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家蚕基因组数据库和Primer 5.0软件设计BmCPI40去信号肽引物,对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CPI40进行克隆,利用Clustal X和MEGA4.0软件对BmCPI40进行氨基酸序列和进化关系分析。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对重组的BmCPI40进行表达、纯化和抗体的制备。运用RT-PCR和q PCR技术在核酸水平分析BmCPI40时空表达特征,利用Western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对BmCPI40进行蛋白水平检测和组织定位。q PCR方法检测20E诱导条件下BmCPI40在家蚕体壁中的表达量变化。用20E处理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BmCPI40启动子序列活性进行检测,探究BmCPI40调控方式。【结果】鉴定、克隆、表达了家蚕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并命名为BmCPI40,其ORF全长366 bp,编码121个氨基酸,其中前18氨基酸构成其信号肽,编码蛋白质大小约为12 249.21 Da,等电点为4.43;进化树分析显示BmCPI40与一些病原微生物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结构域进化关系较近;BmCPI40的原核表达结果表明,重组的BmCPI40以可溶蛋白的形式表达;BmCPI40 5龄第3天各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其主要存在于家蚕表皮中,头部也有微量存在;时期检测结果表明,BmCPI40幼虫期表达量明显高于蛹期,眠期及变态期表达量下调明显,这与核酸水平的q PCR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的体壁免疫荧光定位证实BmCPI40主要存在于体壁的皮细胞周围;q PCR表明,20E诱导5龄第2天家蚕幼虫后,BmCPI40表达量减少;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20E诱导细胞后,BmCPI40启动子序列荧光素酶活性下降,证实BmCPI40受到了蜕皮激素的抑制作用。【结论】BmCPI40的表达受到蜕皮激素的诱导下调,同时其可能参与了家蚕的蜕皮及变态发育过程。
李建伟李懿周小英黎治浪陈世达田莎侯勇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蜕皮变态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