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高

作品数:61 被引量:3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12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时空变化特征
  • 8篇盆地
  • 8篇降水
  • 7篇农业
  • 7篇气候
  • 6篇MANN-K...
  • 5篇脱钩
  • 5篇农业碳排放
  • 5篇流域
  • 5篇黄河流域
  • 5篇河流域
  • 4篇增产
  • 4篇气温
  • 4篇淮河流域
  • 4篇干旱
  • 3篇汛期
  • 3篇汛期降水
  • 3篇岩石
  • 3篇岩石磁学
  • 3篇蒸散

机构

  • 52篇安阳师范学院
  • 17篇安阳工学院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兰州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衢州学院
  • 5篇乌鲁木齐市气...
  • 4篇河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新疆气象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沈阳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枣庄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兰州资源环境...

作者

  • 59篇张志高
  • 16篇蔡茂堂
  • 8篇滕晓华
  • 5篇方小敏
  • 5篇刘青利
  • 5篇袁征
  • 4篇张涛
  • 4篇张宏亮
  • 4篇刘艳蕊
  • 4篇刘雪
  • 3篇韩文霞
  • 3篇丁浩
  • 3篇张玉
  • 3篇庞菲菲
  • 2篇叶程程
  • 2篇吴松
  • 2篇闫晓丽
  • 2篇苗运法
  • 2篇迟云平
  • 2篇王亚东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南方农业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2篇地学前缘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数学的实践与...

年份

  • 1篇2025
  • 8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13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造与气候对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沉积的耦合作用被引量:1
2019年
江陵凹陷古近系厚层蒸发盐对区域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仍然不明确。本文基于获取的江陵凹陷深钻SKD1岩芯和已有的研究资料,探讨了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的矿物特征以及成盐环境,重建了蒸发盐的时空分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沙市组时期构造活动强烈,较快的沉降速率以及极端暖旱的气候使蒸发盐首先在凹陷北部沉积;新沟咀组下段沉积时,构造活动减弱,季节性干旱气候以及沉降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膏盐岩在凹陷南部沉积,进一步指示在南部次级洼陷中找钾的前景。
滕晓华张志高郑珂杨钰璇
关键词: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钾盐
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
2024年
为摸清新疆棉花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本研究基于1988—2020年新疆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对新疆棉花生产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棉花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变化呈现两个阶段:波动增长时期(1988—2014年),棉花产量由17.12万t增至337.85万t,种植面积由22.13万hm^(2)增至197.00万hm^(2);波动下降时期(2015—2020年),棉花产量波动降至302.70万t,种植面积减至163.67万hm^(2)。1988—2020年,新疆大部分地市棉花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显著增加,但各地差异明显,南疆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地位突出,阿克苏、喀什和巴音郭楞三地对新疆棉花增产贡献为65.43%。北疆和东疆哈密棉花产量增速快于南疆地区,致使棉花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00.96 km,由喀什迁移至阿克苏。从贡献因素看,新疆棉花增产主要为种植面积主导(74.61%),未来新疆应将提高棉花单产作为保障棉花产量的主要途径。
张志高李艳敏袁征刘晓涵舒馨月刘嘉毅郭超凡
关键词:棉花生产棉花增产
1960—2020年黄河流域气候生长季时空演变及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9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生长季始期(GSS)、生长季末期(GSE)、生长季长度(GSL)、生长季内≥10℃活动积温(AT10)和≥10℃活动积温天数(DT10)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GSS显著提前[-2.04 d·(10a)^(-1)],GSE呈推迟趋势[0.85 d·(10a)^(-1)],GSL显著延长[2.88 d·(10a)^(-1)],但区域差异较大,下游GSS开始最早(2月23),上游最晚(3月30),上游GSE结束最早(10月24),下游最晚(11月30),下游GSL最长为334.03 d,上游最短为297.33 d。(2)近61 a黄河流域GSL的显著延长主要源于GSS的显著提前。(3)近61 a来黄河流域生长季指标存在28 a左右的周期变化,GSS、AT10和DT10于1998年发生突变,GSL于2002年发生突变。(4)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生长季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下游地区变化幅度最大,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变幅最小。(5)相关分析表明,近61 a来黄河流域GSS提前主要与春季升温有关,GSE延迟主要源于秋季增温,上游和下游地区GSL延长主要源于春季增温,中游地区GSL延长主要与秋季变暖有关。
张志高孙梓欣张秀丽郭可欣李卓娅郝海姣蔡茂堂
关键词:生长季黄河流域
2007-2015年新疆粮食增产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被引量:18
2018年
基于新疆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7—2015年新疆粮食增产的地域格局及其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主要得益于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分别为63.63%和36.44%,粮食生产向两大高产粮食作物集中;2)播种面积扩大对新疆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86.45%,为粮食增产首要因素;3)8年来,北疆地区粮食增产量和幅度大于南疆,塔城、伊犁、昌吉、阿克苏与喀什5地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77.58%,为新疆粮食增产的主力。
张志高范留飞马晓慧蔺敬妍朱昊冉邱双娟
关键词:粮食增产
河西走廊不同类型地表沉积物粒度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戈壁滩、沙漠沙、河流和祁连山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细粒沉积物粒度一般由多个组分叠加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分布特征,表明其受控于搬运介质的性质、动力强度和搬运方式等因素;2沙漠沙、戈壁滩、河漫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祁连山表土样品在中值粒径、偏度、分选性等粒度参数上差异明显,可明显区分,沿祁连山—河流(石羊河、黑河)—稳定戈壁滩—沙漠化戈壁滩—沙漠方向,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逐步增大,偏度逐渐向负偏发展;3石羊河和黑河将物质从祁连山搬运至河漫滩,在洪水条件下形成广袤的洪积平原,这些平原在干旱化的条件下形成了戈壁滩和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河漫滩、洪积平原、沙漠的带状分布是近地面风对山前冲、洪积物质的风力分异的结果;在搬运过程中,河漫滩、洪积平原、沙漠虽然都可以作为粉尘源区,但这些亚区之间在空间上是有联系的,且在物质上具有继承性;在祁连山—河漫滩—戈壁滩沙漠搬运途径方向上,细粒物质逐渐被搬运迁移至黄土高原等地区,从而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逐渐增大;4西北地区包括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沙漠在内的戈壁、沙漠地区是重要的粉尘源区,包括冰川研磨作用、山体剥蚀作用、山前冲洪积作用等在内的"高山过程",是产生大量粉土级物质的原因。
张志高张宏亮刘青利李萍常云霞
关键词:粒度参数干旱区河西走廊
Study on the Pollen Rain in Lanzhou University in Spring in 2009
2011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pollen types and blooming plants,pollen fertility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during the falling process of pollen in the atmosphere.[Method] The falling record of pollen in Lanzhou University in spring in 2009 was obtained by 10 m platform natural falling method.The pollen falling number,duration,relationship among falling types and surrounding plants,as well as weather were discussed.[Result] Main pollen types included Populus L.,Salix,Paulownia and Platanaceae.Its pollen falling number,dur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lowering period of corresponding plants in the garden;the classification and richness of falling of pollen was influenced by wind.The larger the wind was,the richer the variety become.There was basically no pollen from outside.The authors failed to observe the distinct changes of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in sandy storm weather.[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lay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modern progress of natural plants pollen.
闫晓丽刘艳蕊苗运法张志高
关键词:SPRING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被引量:40
2011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王亚东张涛迟云平刘艳蕊张志高李仕远方小敏张跃中
关键词:构造-沉积演化沉积相青藏高原隆升
基于RSEI的交通枢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以郑州市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选取交通枢纽典型城市郑州市为研究区,以长时间序列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对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近20 a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RSEI值由2000年的0.356上升至2020年的0.428,地表湿度和热量是主要影响因素.从空间重心转移来看,RSEI指标良、优等级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靠近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节点,说明郑州市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高质量统筹发展,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郭超凡马点明袁玥张清华张志高
关键词:交通枢纽城市生态质量评价
1960-2019年河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与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基于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0-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M-K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0-2019年河南省ET0平均值为1050.11 mm/a,以-14.81 mm/10a的倾向率呈下降趋势,1971年河南省ET0发生突变,突变后ET0减少80.73 mm,近60年来,河南省ET0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空间上,河南省ET0呈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近60年来河南省四季ET0分别占全年的29.79%、39.34%、20.17%和10.69%,变化趋势上,春季ET0呈小幅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ET0均呈下降趋势。春夏两季ET0空间分布情况与全省多年平均ET0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接近,对全省年均ET0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河南省ET0变化对相对湿度最敏感(-0.645),其次为日照时数(0.444),最高气温(0.323),平均风速(0.171)和最低气温(0.090)。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ET0的贡献率分别为-12.841%、-7.426%、3.045%、1.321%和1.800%,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是过去60年河南省ET0减少的主导因子。
张志高郑美洁蔡茂堂尹纪媛李欢欢王怡文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贡献率
塔里木盆地南缘8.5 ka以来的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变化机制被引量:3
2019年
黄土岩石磁学参数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指标,其中磁化率应用最为广泛,并在黄土高原地区取得重大进展,其受控于成壤作用的变化机制也被普遍接受.然而在黄土高原外缘的新疆地区,磁化率的变化机制仍不明确,导致磁化率的古气候意义在该区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南缘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典型黄土剖面(羊场剖面)开展岩石磁学和高分辨率磁化率研究,利用交叉小波分析方法并结合剖面粒度、矿物及元素特征对该地区磁化率变化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羊场剖面的岩石磁学性质主要由粗颗粒软磁性矿物所控制,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顺磁性特征.根据载磁矿物和磁化率变化特征可将剖面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8.5~2.5ka),载磁矿物以亚铁磁性的磁铁矿为主,磁化率值整体较高;阶段Ⅱ(2.5~0.2ka),亚铁磁性矿物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硬磁性矿物和以黄铁矿为代表的顺磁性矿物相对增多,磁化率值显著降低.相关性研究和交叉小波分析表明:阶段Ⅰ磁化率与粗颗粒组分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符合“风速论”模式;阶段Ⅱ磁化率不仅与粗颗粒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与指示成壤作用强度的频率磁化率百分含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暗示了阶段Ⅱ的磁化率变化可能受到“风速论”和“还原性成壤”模式的共同影响.本文拓宽了对新疆地区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变化机制的深入理解,也为利用磁化率恢复新疆及中亚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吕爽韩文霞张涛韩凤清卢胜城马学海张志高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南缘黄土岩石磁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