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明
-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TEAP3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前列腺六次跨膜蛋白(STEAP3)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稳定干扰表达STEAP3的肝癌细胞株7721-shS TEAP3、QGY-shS TEAP3(干扰组),及其对照细胞株7721-VECTOR、QGY-VECTOR(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STEAP3 m RNA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成功构建稳定干扰表达STEAP3的肝癌细胞株,干扰组7721-sh STEAP3和QGY-shS TEAP3细胞的STEAP3 mR NA表达量分别为(5.10±0.70)×10^(-3)和(0.09±0.02)×10^(-3),明显低于对照组7721-VECTOR和QGY-VECTOR细胞的(7.80±0.07)×10^(-3)和(7.00±0.21)×10-(3t=-9.60,-57.16;P<0.05)。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7721-shS TEAP3和QGY-shS TEAP3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7721-VECTOR和QGY-VECTOR细胞。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干扰组7721-shS TEAP3和QGY-sh STEAP3细胞的G_0/G_1期分别为(55.23±0.51)%、(57.38±0.78)%,明显低于对照组7721-VECTOR和QGY-VECTOR细胞的(68.25±0.28)%、(77.55±0.89)%(t=-7.83,-27.39;P<0.05)。干扰组7721-sh STEAP3和QGY-sh STEAP3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30±0.017、1.090±0.028和0.780±0.063、1.310±0.031,明显高于对照组7721-VECTOR和QGY-VECTOR细胞的0.660±0.059、0.780±0.085和0.530±0.014、0.920±0.024(t=4.47,6.87和12.33,4.89;P<0.05)。结论 STEAP3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_1期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 范伟明姚志成徐见亮熊志勇李瑞曦周伯宣邓美海
- 关键词:蛋白质类肝肿瘤细胞周期
- 联合位点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通过上调多重耐药基因-1表达促进肝癌细胞化疗抵抗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联合位点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肝癌耐药性的影响,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合成A1762T/G1764A/T1753A/T1768A位点联合突变后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株Huh7并构建稳定表达HBx蛋白的肝癌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对不同浓度化疗药物顺铂(15、30、60mg/L)的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多重耐药基因-1(MDR-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嘌呤毒素药物筛选后,可构建出稳定表达株,转染率达90%以上;在不同浓度顺铂(15、30、60mg/L)作用下,转染后肝癌细胞存活率为84.6%、76.7%、98.6%,明显高于对照组(57.7%、72.8%、77.3%)和空载组(55.0%、70.6%、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与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后细胞内MDR-1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联合位点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通过上调肝癌细胞内MDR-1的表达提高其化疗抵抗性。
- 熊志勇姚志成李明亮颜见胡昆鹏范伟明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化疗耐药
- 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纳米材料与小鼠胚胎肝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肝细胞与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聚乙二醇(PEG)共聚物纳米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胰酶分步消化法分离培养孕16d昆明小鼠胚胎肝细胞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GA和PLGA—PEG纳米材料;取第5代胚胎肝细胞分别接种于PLGA和PLGA—PEG纳米纤维材料上,进行体外培养,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两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结构、细胞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胚胎肝细胞呈单层多边形样生长,免疫荧光检测胚胎肝细胞角蛋白18(CK18)和甲胎蛋白(AFP)表达阳性;CCK-8检测显示PLGA(0.255±0.062、0.259±0.039、0.239±0.029、0.257±0.026)和PLGA—PEG(0.293±0.033、0.283±0.200、0.249±0.021、0.244±0.025)两种纳米材料与空白对照组(0.258±0.017)比较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P〉0.05)。小鼠胚胎肝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良好,PLGA—PEG组(0.113-4-0.005、0.234±0.008、0.678±0.006、1.108±0.004、1.182±0.004、1.114±0.011)及PLGA组(0.108±0.005、0.206±0.010、0.502±0.009、0.817±0.005、0.807±0.007、0.819±0.005)吸光度(A)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两组A值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材料的细胞黏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GA.PEG组(21.250±2.165、51.250±7.806、75.000±3.750)明显高于PLGA组(15.000±3.750、38.750±7.806、65.000±4.330,P〈0.05)。SEM结果显示,与PLGA组比较,PLGA—PEG组中小鼠胚胎肝细胞更易于黏附生长。结论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LGA—PEG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适宜胚胎肝细胞生长。
- 胡昆鹏刘波姚志成罗慧熊志勇范伟明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乙二醇生物相容性
- 载脂蛋白F在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po)F在肝细胞癌(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患者生存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肝癌标本取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切除患者,且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31~67岁,中位年龄53岁。采用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ApoF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对表达谱资料进行分析。两组ApoF表达量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生存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肝癌组织ApoF mRNA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15±0.0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0.55±0.09(t=-6.26,P<0.05)。GEO在线分析显示ApoF表达与患者肝硬化状态明显相关,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多伴有ApoF低表达(χ~2=4.626,P<0.05)。ApoF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9%、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9,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存在ApoF低表达,ApoF低表达与患者肝硬化状态有关。ApoF低表达患者预后较差,ApoF具有抑癌作用。
- 周伯宣姚志成熊志勇李瑞曦代天星许明星范伟明周正梁豪邓美海凌云彪
- 关键词:载脂蛋白类预后
- 长链非编码RNA PTENP1基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PTEN假基因1(PTENP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合成表达PTENP1的慢病毒载体,分别将LV003-GFP-PTENP1病毒和LV003-GFP空载病毒感染肝癌细胞BEL-7404,构建稳定表达PTENP1肝癌细胞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两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细胞48、72 h的吸光度值A450分别为1.4±0.3、2.3±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7、3.4±1.1(t=-5.78,-4.23;P<0.05)。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为(55±12)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4±45)个(t=-3.98,P<0.05)。实验组划痕实验的细胞迁移率为(21.7±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7±4.9)%(t=-8.34,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p44/42 MAPK、p38MAPK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lnc RNA PTENP1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控。
- 熊志勇姚志成范伟明李明亮胡昆鹏徐见亮钟跃思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核糖核酸酶类长链非编码RNA肝肿瘤
- 端粒酶调控因子PinX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端粒酶调控因子Pin X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稳定表达Pin X1的肝癌细胞Pin X1-7721(实验组)及其对照细胞VECTOR-7721(对照组)。RT-PCR法检测Pin X1 m RNA的表达,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细胞Pin X1m RNA表达量为(13.9±2.0)×1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0.2)×10^(-3)(t=10.98,P<0.05)。实验组细胞1~7 d的A_(450)值分别为0.260±0.004、0.340±0.008、0.450±0.040、0.500±0.020、0.730±0.030、1.3 5 0±0.0 4 0、1.6 4 0±0.0 5 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2 8 0±0.0 0 9、0.4 1 0±0.0 0 7、0.6 8 0±0.0 4 4、0.730±0.029、0.850±0.070、1.700±0.020、2.080±0.280(t=-5.82,-12.99,-6.36,-5.96,-28.42,-18.98,-5.08;P<0.05)。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为(143±32)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5±25)个(t=-6.91,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穿膜数目为(230±16)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0±30)个(t=-21.40,P<0.05)。结论 Pin X1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 李瑞曦姚志成熊志勇周伯宣徐见亮胡昆鹏范伟明梁豪邓美海
- 关键词:端粒酶HTERT
- 肝癌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在体外实验条件中肝癌细胞能否通过旁分泌途径促进骨髓间充质千细胞(BMSCs)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转化。方法提取肝癌肿瘤细胞HepG2的培养液上清(CM),实验组为10%胎牛血清+HepG2-CM,对照组为10%胎牛血清+DMEM,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别检测12、24、48、72h细胞增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法检测旺.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肌间线蛋白(Desmin)、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等TAF特异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的BMSC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8h:0.9772±0.1280比0.6928士0.0784;72h:1.4206±0.2642tLo.8456±0.1294),填差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结果提示实验组α-SMA、Desmin、FAP、Tsp-1、FSP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上调,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表达增加(P〈0.05)。结论肝癌细胞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TAF特异相关蛋白α-SMA、Desmin、FAP、Tsp-1、FSP等的表达,进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
- 熊志勇姚志成颜见李明亮胡昆鹏范伟明许瑞云邓美海
- 关键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癌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