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
-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β多样性被引量:14
- 2016年
- 探讨和揭示群落构建机制(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研究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环境异质性的关系为解释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往群落β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对种间在进化关系和功能属性方面的差异则关注较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汾河中上游湿地植被Tβ(taxonβ-diversity)、Pβ(phylogeneticβ-diversity)和Fβ(functionalβ-diversity)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样地间距离的增加,Tβ、Pβ和Fβ整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即表现出群落的距离衰减效应。(2)土壤因子中,TP是影响样地间Tβ、Pβ和Fβ的主要因子(P<0.05);p H、TOC和TN对Tβ、Pβ和Fβ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由于受到空间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样地间β多样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Tβ(0.66—1)、Pβ(0.42—0.85)和Fβ(0.51—0.94)。(4)尽管Tβ、Pβ和Fβ反映了多样性的不同方面,但三者之相关性极显著(P<0.01);(5)对Tβ、Pβ和Fβ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空间距离和生境异质性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着β多样性的格局,即群落的构建机制由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共同主导。
- 张淼淼秦浩王烨张峰
- 关键词:Β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生境异质性
- 山西油松林分类学多样性被引量:3
- 2016年
- 基于物种分类系统关系的分类学多样性不仅能反映群落内物种分类学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间接反映生态系统或群落是否处于退化阶段。与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和大小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以山西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在山西省范围内选取113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整理了植物名录,野外共记录植物357种,隶属于3门4纲36目71科227属。植物科内属、种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含属、种最多的科是菊科,分别为31属和50种,含种最多的属为蒿属(Artemisia 11种)。选取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作为度量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指标,同时分析了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3个样地的Δ^+值大都位于Δ^+理论平均值上方(89.5%);Λ^+值都位于Λ^+理论平均值上方,这表明山西油松林物种组成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属不同的分类单元;群落内物种分类单元的均匀度较差,即物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分类单元内,如菊科、蔷薇科、豆科和禾本科等。对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的是群落结构因子(胸径、乔木密度和群落物种数),其次是微地形因子(坡向和坡位)。土壤全氮和有机碳与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宏观地形因子(纬度和海拔)与Δ^+和Λ^+相关性不显著(P>0.05)。通过对山西油松林物种的Δ^+和Λ^+研究表明,山西油松林大多处于平稳的成长阶段,物种组成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物种分类学差异,但主要集中几个大的分类单元。
- 王烨秦浩董刚秦晓娟赵小娜张峰
- 关键词:油松林
- 浊漳河干流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及功能群划分被引量:7
- 2015年
- 基于山西浊漳河干流湿地149个样方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法分析了浊漳河湿地27个优势种种间关系。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表明,优势种组成的351个种对中,负相关占绝对优势(242对),正负相关比为3∶7,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仅占16.8%。根据优势种间关系结合物种对不同生境(主要是水分条件)的适应情况,山西浊漳河流域草本植物划分为中生植物、湿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4个功能群。各植物功能群沿水分梯度依次出现在浊漳河河漫滩地势较高处、河漫滩地势较低处、季节性河漫滩积水区、河道和沼泽。
- 王烨金山秦晓娟秦浩张峰
- 关键词:种间关系植物功能群水分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