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兰
- 作品数:15 被引量:131H指数:6
-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五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考察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和工作满意度问卷对228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外在工作满意度和内在工作满意度分别与MBI-GS 3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31^-0.53),职业压力与衰竭(r=0.42)和消极怠慢(r=0.19)呈显著正相关,与专业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不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内在满意度(β=-0.40)和职业压力(β=0.42)显著预测情绪衰竭(R2=0.33;F=56.78,P﹤0.01);内在满意度(β=-0.34)、外在满意度(β=-0.27)和职业压力(β=0.13)显著预测消极怠慢(R2=0.30;F=33.92,P﹤0.01);外在满意度(β=-0.53)显著预测低专业效能感(R2=0.278;F=88.25,P﹤0.01)。结论工作满意度是工作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助于预防倦怠症状。
- 李磊吴国兰马新英
- 关键词: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
-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和抑郁自评问卷(BDI)对18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在重新关注计划(14.36±3.48)和积极重新评价(13.92±3.65)得分最高,而灾难化(6.73±3.45)和责难他人(7.89±2.38)策略得分最低;相关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数与抑郁得分、灾难化和责难他人显著正相关(r=0.26、0.19、0.26,P均<0.01),抑郁得分与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和自责显著正相关(r=0.45、0.44、0.25、0.25,P均<0.01);层次回归模型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沉思、灾难化对抑郁症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沉思和灾难化两个变量解释抑郁症状总方差的22.3%。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具有显著影响,而沉思和灾难化的应对策略可能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 赵连俊吴国兰葛维李朝君李晶
-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症状中学生
- 重症抑郁障碍复发前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被引量:2
- 2016年
- 探讨复发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负性生活事件(NLE)暴露的特征,对2009年~2013年323例抑郁障碍复发患者(15岁~79岁)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323例现患抑郁复发者过去12个月内NLE发生率为22.3%。抑郁首次发作前NLE发生率显著高于第2次发作(合并复发病例)(57.0%vs.28.5%,P〈0.01);抑郁复发最常见的4类生活事件分别为:疾病/伤害(30.6%)、亲人疾病/伤害(15.3%)、社交/人际冲突(13.9%)和离异/婚恋问题(13.9%)。
- 徐广焕吴国兰葛维马新英刘柏林高庆华刘丹
- 关键词:抑郁复发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
- 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征。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和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对90例住院抑郁障碍患者(病例组)和9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CERQ-C中,除责难他人策略之外,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其余8个策略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非适应性策略(包括责难自己、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8.38±11.68)vs.(31.27±7.91),t=-4.617,P<0.01],而适应性策略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1.33±10.79)vs.(45.43±12.08),t=2.316,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RQ-C的两个显著预测变量为沉思(B=0.28,χ~2=19.35,P<0.01)和积极重新评价(B=-0.45,χ~2=37.83,P<0.01)。结论:相对于正常人群,抑郁障碍患者更多的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沉思,而较少采用适应性策略如积极重新评价。
- 吴国兰李朝君李晶马新英李雅忠马建华许玉玲
-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抑郁障碍
- 抑郁障碍患者负性生活事件暴露的回顾性研究
- 吴国兰徐广焕雷红敏张晓明杨杰马新英刘柏林张志坤高庆华刘丹葛维
- 病因学是精神医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主要内容,充分揭示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提出针对病因的预防措施和对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该项目通过访谈法对187例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发病前1年内暴露应激性生活事件(SLE)的特征...
- 关键词:
- 关键词:抑郁障碍病因学
- 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的因子结构分析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在青少年样本的二阶因子结构组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878名13~19岁青少年用家庭环境量表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对826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建立了因子结构模型。结果因子分析结果家庭环境量表的8个分量表包括关系、个人发展和家庭稳定性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方差的63.2%。关系维度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矛盾性,个人发展维度包括娱乐性和文化性,家庭稳定性维度包括成功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其中组织性分别属于稳定性和关系维度)。验证因子分析适合度GFI=0.985,调整适合度AGFI:0.967。结论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2个分量表因其内部一致性很差,不适用我国青少年人口的测评;3个维度的标准路径分析结果理想,说明该量表模型8个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 刘丹张志坤傅茂笋吴国兰
- 关键词: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
- 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6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院、出院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SDS得分显著下降;在应付方式上,退避、自责的得分显著降低,而解决问题、求助的得分显著提高。结论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患者应付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患者趋向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和较少采用"退避--自责"的消极应付方式。
- 李雅忠马建华吴国兰王丽娟
- 关键词:抑郁症抑郁自评量表
-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症状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和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对90例住院抑郁发作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组人群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组CERQ非适应性策略得分[(38.38±11.68)分]高于健康对照组[(31.27±7.91)分],而适应性策略得分[(41.33±10.79)分]低于健康对照组[(45.43±1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与抑郁组的抑郁症状水平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429,-0.402,-0.384;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灾难化和积极重新评价是预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症状最重要的变量,而沉思是预测健康人群抑郁症状的重要变量。结论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密切相关,提升积极重新评价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和缓解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水平。
- 马新英吴国兰李朝君马建华雷红敏
- 关键词:抑郁认知情绪调节抑郁发作
- 青少年容貌、体质量自我评价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调查青少年容貌和体质量感觉的性别特征及其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孤独量表和自设问卷包括容貌和体质量自我评价,对59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34%的男性和30%的女性青少年对他们的容貌感到满意,女性(12.4%)比男性(8.7%)对容貌感到不满意;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感觉到体质量较胖(31.4%vs 24.7%)。(2)在不同容貌水平上,青少年抑郁[(36.7±6.0)分,(39.4±6.3)分,(43.7±6.9)分]和孤独得分[(37.4±9.7)分,(40.3±9.4)分,(46.7±10.9)分]都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感觉超重女性的孤独得分[(42.1±10.2)分]高于低体质量[(38.4±9.4)分]和正常体质量组[(39.0±8.9)分](P<0.05)。结论感觉超重的女性青少年体验更多的孤独感,而容貌比体质量自我评价对青少年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大。
- 刘丹傅茂笋吴国兰
-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因素性别差异
- 青少年孤独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被引量:5
- 2009年
- 研究结果表明,孤独与人格、伙伴关系和自尊有关,也与抑郁、焦虑和人际不良有密切的联系.Medora等认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文化和家庭是影响个体孤独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尽管孤独产生的根源尚不完全明了,但孤独的儿童青少年往往不满足自己的人际关系且缺乏社交技能从而体现出自责、孤僻内向以及更多的负性情感和负性认知倾向。本研究应用UCLA孤独量表和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ES.CV)通过对青少年孤独与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的评定,探讨青少年孤独和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 刘丹吴国兰张志坤
- 关键词:家庭环境因素青少年家庭环境量表负性情感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