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志林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昌平区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基底
  • 2篇动脉供血
  • 2篇动脉供血不足
  • 2篇眩晕
  • 2篇血管
  • 2篇缺血
  • 2篇椎基底
  • 2篇椎基底动脉
  • 2篇椎基底动脉供...
  • 2篇椎基底动脉供...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基底动脉
  • 2篇基底动脉供血...
  • 2篇梗死
  • 2篇供血
  • 2篇供血不足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短暂性

机构

  • 6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北京市中西医...

作者

  • 6篇赵志林
  • 3篇王丽萍
  • 2篇张志刚
  • 1篇张元明
  • 1篇刘景
  • 1篇陈彦
  • 1篇吴宏生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3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基底节钙化发生的影响
2020年
目的:分析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脑梗死患者基底节钙化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6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基底节钙化,分为A组(无基底节钙化)和B组(发生基底节钙化)。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差异。结果:65例患者中,发生基底节钙化29例,发生率为44.62%;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AL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尿酸和Hcy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基底节钙化的脑梗死患者可能伴有高尿酸、HHcy的临床特征,且ALP可能参与基底节钙化的发生。
王丽萍刘秀萍张志刚赵志林张峥
关键词:基底节钙化碱性磷酸酶血钙尿酸同型半胱氨酸
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83例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养阴活血通络法中药结合静点血塞通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3例)和治疗组(8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阴活血通络法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静点血塞通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
单亚利吴宏生赵志林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死中医药疗法
消斑汤治疗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痰热证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4年
评估消斑汤在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HR-NICE)痰热症候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本研究筛选了100例符合HR-NICE痰热症候的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疗法,而观察组则在该治疗上使用消斑汤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合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常规疗法与消斑汤辅助治疗,针对HR-NICE痰热证患者,不仅显著增强了治疗成效,还成功优化了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加速了神经功能恢复及提升了日常活动能力,因此,该联合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推荐普及。
赵志林
关键词:消斑汤痰热证
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008年
目的观察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证属痰瘀互结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银杏达莫20mL静脉输注,并给予止晕、止吐、降压、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晕汤联合黄豆苷元片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流速度,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王丽萍刘景张元明赵志林
关键词:止晕汤黄豆苷元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痰瘀互结型眩晕
眩晕患者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主诉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15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均为脑血管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Dix-Hallpike试验及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结论分析病因。结果在158例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88例(55.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2例(13.9%),神经症21例(13.3%),脑干梗死14例(8.9%),小脑梗死4例(2.5%),原因不明9例(5.7%)。结论BPPV是眩晕的最常见病因,患者发病年龄和眩晕持续时间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征。
陈彦赵志林
关键词: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血流峰值和椎动脉内径差异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比较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椎动脉内径(VAD)、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确诊的86例后循环TIA患者(后循环TIA组)与56例后循环ACI患者(后循环ACI组)的临床资料,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VAD、PSV及CIMT的差异。结果:后循环TIA组双侧VAD和PSV均明显低于后循环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TIA组双侧颈内、外动脉PSV均明显低于后循环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TIA组双侧CIMT均明显低于后循环A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循环TIA与后循环ACI患者在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外动脉血流及动脉硬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这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王丽萍刘秀萍张志刚赵志林张峥
关键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内膜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