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林
- 作品数:44 被引量:158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七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观察北京友谊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集的7例儿童NMZL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检测细胞克隆性,分析临床信息并进行随访。结果(1)7例患者均为男性,10~26岁,中位年龄15岁。7例均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其中5例为颈部淋巴结,1例为耳前淋巴结,1例为耳后淋巴结,患者均无B症状。(2)形态学上,7例均表现为淋巴结内滤泡增多,大小不等,皮髓质均有分布,淋巴结的固有结构不清楚。每例中均具有突出的大滤泡,其边缘不规则,生发中心可见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滤泡边缘区及滤泡间区明显增宽,其中的细胞趋于单一化,由单核样B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浆细胞样细胞组成;散在进行性转化的生发中心,淋巴结周边残留少量固有淋巴组织。(3)免疫表型:7例均呈CD20弥漫阳性(滤泡和滤泡间区均阳性),滤泡间区(病变区)Ki-67阳性细胞指数约30%~40%;不表达其他B细胞淋巴瘤的特定标志物。(4)7例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均阳性。(5)7例随访平均13个月,均存活,未见复发。结论NMZ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几乎仅发生在男性儿童和青年,好发于头颈部淋巴结,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及"良性"的临床过程,预后很好。
- 白冬雨白冬雨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 关键词:儿童
- 套细胞淋巴瘤3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49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肿瘤形态,采用MaxVision^TM-2染色法检测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349例M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0,中位年龄61岁(范围25~83岁),其中51~70岁者243例(69.6%)。有B症状者占22.4%(70/313)。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Ⅲ~Ⅳ期占76.1%(235/309)。结外侵犯者占47.9%(148/309),其中最多见的是胃肠,占31.8%(47/148)。脾脏受累占15.4%(47/305)。309例(85.5%)经典型和40例(11.5%)侵袭性变异型均由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所有病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yclin D1,98.6%(344/349)的病例弱阳性或阳性表达CD5。12例CD5阴性/弱阳性或cyclin D1部分细胞阳性的病例FISH检测结果均阳性。243例(69.6%)获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26个月(3~108个月),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0%和3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脾脏受累、侵袭性变异型、非全网型(依据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的吻合程度≥90%和〈90%将其分为全网型和非全网型)及Ki-67阳性指数〉40%的患者预后差(P〈0.05)。剔除侵袭性变异型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影响MC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MCL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MCL预后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
- 侯卫华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 关键词:预后
- 皮肤T/NK细胞EB病毒感染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及NK/T细胞淋巴瘤被引量:8
- 2018年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全世界人群中普遍易感,可以感染B、T及NK细胞。皮肤T/NK细胞感染EBV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其病理特征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对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及EBV阳性T/NK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综述。
- 张燕林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周小鸽
- 关键词:淋巴瘤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病毒皮肤
- 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伴TCRγ弱阳性表达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女,39岁。为2014年9月4日会诊病例。20年前无意巾发观后背表皮角化脱屑,十余年后右大腿出现指甲盖大小硬结,无自觉症状,未于治疗。4年前全身反复出现多发红色硬结节,大小1.5cm×1.0cm×0.8cm至0.8cm×0.7cm×0.5cm,无破溃结痂,无疼痛及瘙痒,3~4周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肤残黼黑色斑片(图1),一直未给予正规治疗。3个月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术见明显异常,血清中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阴性;其余检查均未做。1个月前于行大腿取皮肤活检,当地医院病理诊断考虑血管源性肿瘤,外院病理会诊诊断符合原发皮肤CD30阳性T细胞增殖性疾病,以淋巴瘤样丘疹病可能性大,清结合临床除外皮肤问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遂来本院会诊。
- 冯立文谢建兰黄文勇张燕林张会超周小鸽
- 关键词:淋巴瘤样丘疹病TCRΓ皮肤活检血管源性肿瘤CD30阳性
- 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134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ytotoxic T-cell lymphoma,CTL)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共计134例C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134例CTL患者中,男女比例1.7∶1.0,中位年龄为49.5岁(范围3~83岁),60岁以下者100例(74.6%)。有B症状者占46.9%(53/113)。多数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按Ann Arbor系统分期,Ⅰ~Ⅱ期占36.8%(39/106),Ⅲ~Ⅳ期占63.2%(67/106)。伴有结外侵犯者占51.6%(66/128)。脾脏受累占24.2%(31/128)。形态学上表现为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性生长,浸润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阳性表达T细胞抗原(CD2、CD3、CD5、CD7),表达减弱或表达缺失其中一个或多个抗原者占72.0%(77/107)。根据肿瘤细胞CD4和CD8的表达量分组,其中CD8+>CD4+组70例(52.2%)。T细胞胞质内抗原1(TIA1)和颗粒酶B表达率分别为99.2%(119/120)和79.8%(95/119)。CD20异常表达率27.6%(37/134),CD56阴性。Ki-67阳性指数中位值为45.0%(范围5%~80%)。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TCR基因克隆性检测,所检的49例样本TCR基因重排结果均为阳性,其余病例未检测。91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36个月(范围1~240个月),死亡40例(44.0%)。疗效达完全缓解者23例(含13例局限性单一结外肿块患者)。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3.5%和4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脾脏受累、结外侵犯、临床分期、CD8+>CD4+表型、CD20异常表达和Ki-67阳性指数(>60%)对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脾脏受累和CD8+>CD4+表型是影�
- 侯卫华周小鸽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王续
- 关键词:预后
- 乳腺颗粒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1例GCT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细胞境界清楚,胞体宽大,胞浆丰富,充满大的嗜酸性颗粒,浸润性生长,瘤细胞S-100(+),PAS(+),VIM(+),CEA(-)。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少见,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扩大手术。
- 华玉兰张燕林曹敏侯海娜
- 对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被引量:24
- 2016年
- 近年来,有关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的文章越来越多,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 周小鸽张燕林谢建兰黄雨华郑媛媛李文生陈浩刘芳潘华雄韦萍王哲胡余昌杨开颜肖华亮吴梅娟尹为华梅开勇陈刚阎晓初孟刚徐钢李娟田素芳朱军宋玉琴张伟京
-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疱疹病毒4型
- 眼附属器套细胞淋巴瘤九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淋巴瘤诊断研究中心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9例眼附属器MCL会诊病例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免疫表型、IgH/CCND1融合基因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附属器MCL占同期MCL的1.9%(9/466)。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53至70岁(中位年龄64岁)。临床表现为眼部肿胀不适或局部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肿瘤分别发生于眼眶(4例)、眼睑(2例)、泪腺(1例)、眼睑和泪腺(1例)及结膜和泪囊(1例)。单侧眼部5例,双侧眼部4例。复发5次后出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6例合并眼附属器以外部位的结外受累。眼部肿块平均直径2.1cm(范围1.7~2.5cm)。临床分期ⅠE~ⅡE期5例,ⅢE~ⅣE期4例。经典型MCL(7例)和多形性变异型MCL(2例)均表现为成片的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并浸润破坏泪腺组织、骨骼肌组织或纤维脂肪结缔组织。所有病例肿瘤细胞阳性表达CD20和CyclinD1,8例表达CD5。1例CD5阴性的病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CND1基因阳性。随访中位时间21个月(11~252个月),5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结论眼附属器MCL比较罕见,好发于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眼部不适或无痛性肿块,常累及眼眶、眼睑和泪腺,双侧眼附属器及其他结外部位同时受累比例高。
- 侯卫华段心科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眼附属器病理学观察淋巴细胞浸润无痛性肿块眼部不适
- 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8例胃肠道M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同时,选取同期60例非胃肠道MCL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存率差异。结果38例胃肠道MCL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62岁(范围35~78岁),〉60岁者占55.3%(21/38)。病程〈6个月者占81.1%(30/37)。起病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纳差和便血。有B症状者占32.4%(12/37)。肿瘤最常累及回盲部(57.9%,22/38),其次是直肠(36.8%,14/38)、乙状结肠(28.9%,11/38),胃占18.4%(14/38)。内镜下表现为黏膜息肉样病变33例(86.8%,33/38),其中多发者22例(66.7%,22/33)。局部隆起型肿物5例(13.2%,5/38)。Ann Arbor分期:Ⅰ期3例(7.9%,3/38),Ⅱ期4例(10.5%,4/38),Ⅳ期31例(81.6%,31/38)。肿瘤累及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者占45.7%(16/35),累及浅表淋巴结者占41.7%(15/36)。合并其他结外侵犯者占17.1%(6/35)。脾脏肿大者占23.5%(8/34)。38例均为经典MCL,肿瘤由形态单一的异型淋巴细胞构成,浸润破坏正常黏膜组织结构。所有病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D5,97.4%(37/38)的病例表达cyclin D1,92%(23/25)的病例表达SOX11。1例cyclin D1阴性的病例FISH检测结果阳性。28例(73.7%,28/38)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3~79个月)。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总生存率80.0%∶69.1%,P=0.546)。胃肠道MCL与非胃肠道MCL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总生存率71.7%∶72.5%,P=0.9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脾脏肿大对总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侯卫华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 关键词:预后
- 原发黏膜CD30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原发黏膜CD30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mCD30+T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及北京陆道培医院2013至2023年会诊的8例pmCD30+TLPD,检测该病的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克隆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8~73岁;均无B症状,缺乏创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7例发生于口腔黏膜,1例为肛管黏膜。所有病例表现为黏膜结节,除1例外均伴溃疡。形态学上,于炎性背景中分布多少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4例呈“肾形”“胚胎样”及“马蹄铁样”细胞;1例类似霍奇金淋巴瘤HRS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表达CD3(7/8)、CD4+/CD8-(7/8)、CD4-/CD8-(1/8);CD30均匀强阳性,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CD56。5/5例EB病毒原位杂交阴性。2例TCR基因重排阳性。4例未进行放化疗。除1例因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症而死亡外,7例均无病生存。结论pmCD30+TLPD形态学谱系较宽,容易与原发皮肤CD30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和累及黏膜的系统性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混淆,从而造成误诊。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复发或进展为淋巴瘤。
- 董娜张丽娜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谢建兰
-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