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斐
-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9
- 2015年
-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常见贫血之一,当体内贮存铁耗尽时就会发生,目前IDA主要通过检测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及血清铁蛋白(SF)等来诊断,但这些指标具有诊断灵敏度不高,疗效评估等待时间长等缺点。
- 李小龙陶洪群王薇薇徐斐黄小芳王赛芳刘欢乐王金果刘晖黄秀峰
-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血清铁蛋白
- 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建立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并对其进行验证,在保证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检验效率。方法收集来自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航天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5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期间的尿液标本共5359份,其中建立表观健康人群参考区间组355份,规则建立组3449份和规则验证组1555份。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应用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对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建立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各实验室均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规则建立阶段计算正常人群参考范围和自动审核规则结果(包括真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自动审核通过率),规则验证阶段计算自动审核规则的性能指标包括(有效拦截率、无效拦截率、有效审核率、无效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率、自动审核通过正确率)。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初步建立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其自动审核通过率为52.51%(1811/3449),显微镜检查率为2.58%(89/3449),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和真阳性率分别为2.26%(78/3449)、11.86%(409/3449)、47.00%(1621/3449)和38.88%(1341/3449)。验证数据与规则建立数据一致并有一定提升,最终设定20条自动审核规则,其有效拦截率、无效拦截率、有效审核率、无效审核率、自动审核通过正确率分别为38.52%(599/1555)、10.35%(161/1555)、49.07%(763/1555)、2.06%(32/1555)和87.59%(1362/1555)。结论应用全自动尿液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规则能够提高尿液检验的效率,节省人力,同时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
- 刘雪凯陈卫宾李小龙宋金龙郭慧芳冯璟刘沁青徐斐王伟鑫刘锋耿庆茂李小莉杜宇晓梁国威
- 关键词:尿液分析
-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预后的sdLDL-C、Lp-PLA2水平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早期识别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思路。方法 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性质结果,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中无粥样斑块者49例、稳定粥样斑块者58例、不稳定粥样斑块者57例,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2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sdLDL-C、Lp-PLA2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随访患者发病30 d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ACI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粥样斑块者的Hcy、sd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不稳定粥样斑块者的TC、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不稳定粥样斑块发现率(45.78%)高于预后良好组(23.46%),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糖、sdLDL-C、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C、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对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
- 徐斐徐晓杰李瑞
-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粥样斑块预后
-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2个无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PSD)家系的表型与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遗传性PSD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集先证者1及其家系成员(2代3人)、先证者2及其家系成员(3代8人)的外周血标本,检测其蛋白S活性(PS:A),并对血浆总蛋白S抗原(TPS:Ag)、游离蛋白S抗原(FPS:Ag)等指标进行分析。扩增蛋白S基因(PROS1)所有15个外显子及其5′和3′的侧翼区,采用直接测序法分析其扩增产物,对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软件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寻找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1为女性,先证者2为男性,均为中青年起病,临床均表现为CVST。先证者1的PS:A降低至29%,其母亲降低至35%;先证者2及其6名家庭成员的PS:A降低至21%~27%。2例先证者及其上述家系成员的TPS:Ag和FPS:Ag均同比例下降,初步诊断为Ⅰ型PSD。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及其母亲的PROS1基因第14号外显子存在c.1680T>A(p.Tyr560*)杂合无义突变;先证者2及其6位家系成员PROS1基因第14号外显子存在c.1687C>T(p.Gln563*)杂合无义突变。结论PSD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蛋白S水平降低可能与PROS1基因p.Tyr560*和p.Gln563*的无义突变有关,PSD患者出现CVST的临床表现也可能与这2种无义突变有关。
- 侯玲玲徐斐谢海啸张柯金艳慧王明山杨丽红
- 关键词:无义突变血栓形成终止密码子
- 多发伤患者降钙素原、血脂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目的:多发伤患者降钙素原、血脂四项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系统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温州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多发伤伤患者59例,对其入院第1天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
- 徐斐朱慧琼
- 关键词:降钙素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发伤
- 文献传递
- 一个纤维蛋白原γ链g.7590G〉T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共9人)的外周血样,用自动化血凝仪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用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与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C)和抗原水平(fibrinogen antigen,Fg∶Ag);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后直接测序;用Swiss软件对突变蛋白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APTT、PT和TT均延长,Fg∶C(0.69 g/L)和Fg∶Ag(0.72 g/L)明显降低;其母亲、外祖母Fg∶C分别为0.99 g/L和0.83g/L,Fg∶Ag为1.02 g/L和0.87 g/L,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系成员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FGG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7590位置的G〉T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D结构域的313位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Ser313Ile);其母亲和外祖母亦为Ser313Ile杂合子,其他家系成员则为野生型。模型分析显示Ser313突变为Ile后,同Asn319、Asp320之间的氢键消失,可能影响钙离子的正常结合。此外,该突变导致中性非极性的Ser变成了非极性、疏水性的Ile,使侧链变长,可能影响纤维蛋白原的折叠、构象及稳定性,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结论纤维蛋白原γ链Ser313Ile的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 朱丽青赵秘胜程小丽虞丹丹李小龙徐斐王金果王明山
- 关键词:家系基因突变模型分析
- 2个复合杂合变异致遗传性低且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对2个由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遗传性低且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 分别选取2023年5月4日和2023年5月20日因“帕金森”和“双眼皮切割术前”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先证者A和B及其家系成员(均3代共19人)均3代的家系A和家系B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凝固法分别检测2个家系成员的凝血酶时间(TT)和Fg活性(Fg:C),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Fg抗原(Fg:Ag),利用人凝血酶催化进行Fg聚集试验,并对FGG基因进行PCR扩增和一代测序。用Chromas软件分析变异位点。利用ClustalX-2.1-win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变异位点致病性分析;使用PyMOL软件进行FGG蛋白模型分析。结果 表型结果显示先证者A和B的TT分别延长至27.5 s和26.1 s,血浆Fg:C分别降至0.6 g/L和<0.5 g/L。基因测序发现2个先证者在FGG基因第8内含子上均存在杂合c.1129+62_65delAATA,使p.γGly377-Gly388形成异常氨基酸,并在p.γTyr389位点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同时先证者A的FGA基因第2外显子发现存在c.103C>A杂合错义变异(p.AαArg35Ser),先证者B的FGB基因第4外显子发现存在c.569A>G杂合错义变异(p.BβAsn190Ser)。2名先证者Fg聚集峰值和速率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3个变异位点均保守。3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2种错义变异均为致病变异。蛋白建模分析显示p.γGly377-Gly388变异区域的氢键数量发生改变,产生了空间位阻。结论 2种复合杂合变异c.1129+62_65delAATA和p.AαArg35Ser、c.1129+62_65delAATA和p.BβAsn190Ser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且这3种变异可能与2个家系Fg水平和功能降低有关。
- 徐琦煜郑晓勇徐斐叶龙颖张柯王明山杨丽红
- 关键词: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
- 志贺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研究
- 目的:
1.了解温州地区志贺菌流行的主要血清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2.研究温州地区志贺菌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其与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志贺菌感染提供依据。
...
- 徐斐
- 关键词:志贺菌耐药基因抗菌药物耐药性
- 文献传递
- 临产高危妊娠患者凝血四项和D-D水平变化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临产高危妊娠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临产孕妇240例,参照上海市高危妊娠评分标准,分为A级组57例,B级组70例,C级组69例,正常妊娠组44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与未孕健康育龄期女性24例正常对照比较分析。结果各妊娠组PT、APTT值与未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值仅A级组显著低于未孕组(P<0.05)。各妊娠组FIB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孕组(P<0.01),但C级组FIB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D-D水平随高危妊娠程度加重显著升高(P<0.01)。结论凝血常规并不能及时敏感地提示机体的高凝状态,FIB和D-D检测在高危妊娠患者中更应重视。
- 徐斐潘佩佩
- 关键词:高危妊娠纤维蛋白原
- 高危妊娠患者不同孕期血常规及凝血常规监测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患者孕早期、中期、晚期血常规、凝血部分指标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孕妇164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正常组,检测孕早期、中期、晚期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并作比较分析。结果孕早期中度组、重度组TT、D-D值显著增加;孕中期中度组RBC显著减少,重度组D-D显著增加,RBC、PLT显著下降;孕晚期中度组APTT值显著增加,RBC、HBG、HCT值显著减少,重度组PT、MCV值显著增加,FIB值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高危孕妇在孕早期TT、D-D、RBC显著变化已经出现,尤其是重度组孕晚期,凝血象及血常规指标改变明显加剧,临床对凝血象和血常规全程监测非常必要,为临床诊断和及早干预高危妊娠提供可靠实验数据,防止血栓形成甚至DIC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母婴生存质量。
- 徐斐徐晓杰李小龙杨丽红刘欢乐王明山
- 关键词:高危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