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涛

作品数:15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上颌
  • 5篇上颌后缩
  • 5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机体
  • 5篇计算机体层
  • 5篇计算机体层摄...
  • 5篇计算机体层摄...
  • 4篇锥形束CT
  • 4篇扩缩
  • 4篇CT研究
  • 3篇上气道
  • 3篇锥束
  • 3篇锥束计算机体...
  • 3篇扩弓
  • 2篇牙合
  • 2篇正畸
  • 2篇上颌骨
  • 2篇上颌前方牵引
  • 2篇颌骨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口腔...
  • 6篇北京大学口腔...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5篇刘伟涛
  • 13篇周彦恒
  • 2篇王雪东
  • 1篇章晶晶
  • 1篇高雪梅
  • 1篇李自力
  • 1篇董艳梅
  • 1篇魏松
  • 1篇丁鹏
  • 1篇邱立新
  • 1篇王雪东
  • 1篇何丹青
  • 1篇宋扬
  • 1篇周洋
  • 1篇王晓霞
  • 1篇魏松
  • 1篇刘福良

传媒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中华口腔正畸...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上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前方牵引的可行性和方法,对比上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前方牵引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缩患者,纳入标准如下:年龄7-13岁,替牙列或恒牙列早期,上颌第一恒磨牙已萌出;...
刘伟涛周彦恒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最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mm,RPE(2.16±1.27)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关键词:上颌后缩
自体牙移植术结合正畸治疗的临床初探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索自体牙移植术结合正畸治疗的可行性,评价治疗后移植牙的牙髓状况、牙周膜愈合情况。方法选取16例患者(20颗恒牙,其中1颗为无髓牙)进行自体牙移植和正畸治疗,其中牙根发育完成的牙齿17颗,未发育完成的3颗。正畸治疗后对移植牙进行临床观察(包括牙髓电活力测试),并通过根尖片评价牙周膜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1.9个月对移植牙进行正畸加力。术后平均观察24.5个月。1颗移植牙随访时因牙周组织感染而拔除,其余19颗存活。术后8颗移植牙牙髓电活力测试显示存在活力。根尖片显示,15颗移植牙牙周膜间隙正常,根周可见硬骨板形成。结论适宜的正畸治疗可扩大自体牙移植术的适应证并提高其疗效,对牙根发育完成的牙齿进行移植和正畸治疗,疗效良好,并有可能保留牙髓活力。
刘伟涛周彦恒邱立新丁鹏董艳梅
关键词:正畸自体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变化的CBCT研究
目的利用CBCT探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牵及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牵后上颌骨周围骨缝变化机制,并运用该变化评价上颌反复扩缩前牵是否更有利于上颌前移,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的方法分...
王怡然周彦恒刘伟涛
关键词:上颌后缩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文献传递
影响儿童上气道因素的锥体束CT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上气道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 50例7至13岁儿童,男20例,女30例,上颌发育由正常至不足(SNA 79.85°±3.49°),下颌发育从正常至不同程度的发育过度(SNB 81.55°±3.71°).进行常规锥体束CT扫描,使用Dolphin软件完成41项牙、(牙合)、颌、面头影测量指标,完成上气道及其各区段的高度、截面积和体积测量.对上气道各项指标与患儿一般发育指标、头影测量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年龄是上气道重要影响因素(r=0.417,P=0.020);颌骨硬组织指标Pg-NB、Co-Gn、Ar-Go、SGo,牙性指标U1-NA、L1-MP、OB对上气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性指标与牙性指标均对上气道大小有影响,生长发育主要通过垂直向发育影响儿童上气道大小。
刘伟涛章晶晶高雪梅
关键词:儿童上气道锥体束CT
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以传统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为对照,研究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探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适应征范围。方法:选择34例上颌后缩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B组16例,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B组A-Np和A-"纵轴"分别增加2.53mm和2.78 mm,大于A组(1.86 mm和2.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较对照组上颌前移量大。两组LLC-"纵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下颌软组织后移(1.63 mm)较对照组(2.82 mm)少。结论:使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以获得比传统Hyrax扩弓器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更大的上颌前移量。
刘伟涛周彦恒
关键词:上颌骨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两种拔牙模式矫治差异的研究
2015年
目的 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字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Spee曲深度及前牙不齐指数,并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下切牙唇倾度.采用配对及成组f检验分别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矫治后两组病例的尖牙间宽度稍增大,第一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Spee曲深度、IRR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下前牙唇倾度显著减小(P<0.05),B组变化不显著(P>0.05).B组治疗前后第一磨牙间宽度、Spee曲深度减小量均比A组大,下前牙倾斜度减少量较A组小(P<0.05).两组尖牙间宽度、牙弓长度及IRR等变化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有利于维持原有牙弓宽度的大小.下颌减数第一前磨牙有利于维持磨牙间宽度及回收下前牙;减数下颌第二前磨牙则更有利于磨牙前移调整磨牙关系并维持下切牙唇倾度.
刘福良温馥嘉魏松刘伟涛周彦恒
关键词:拔牙矫治头影测量
锥形束CT研究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骨缝的三维变化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上颌及周围骨缝的三维变化,探讨该变化与颧颌缝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上颌前移的影响因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单次扩弓组和反复扩缩组(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000034909),患者7~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反[牙合],头影测量显示ANB角<0°,Wits值<-2 mm,上齿槽座点(A点)至过鼻根点(N点)的眼耳平面垂线的距离(A-Np)<0 mm。单次扩弓组行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面罩前方牵引。使用Dolphin 11.7软件对每组治疗前后的CBCT影像进行头位校正,使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及其周围骨缝标志点,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2例患者未完成复诊随访外,其余3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与单次扩弓组相比,反复扩缩组患者治疗后上颌及周围骨缝标志点矢状前移量更大,颧颞缝、颧颌缝及颧额缝标志点矢状向分别前移1.21 mm、2.20 mm及1.43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颧颞缝外,其余骨缝标志点矢状向前移量不受颧颌缝成熟度影响(P>0.05)。反复扩缩组治疗后,颧颌缝标志点和A点矢状向前移量之间相关性较强(P<0.01),回归分析R^(2)=42.5%。结论: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于早期治疗上颌后缩可能效果更佳;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后,颧颌缝作为上颌矫形力作用的主要骨缝之一,其矢状向前移量与上齿槽座点的前移量相关性较强。
刘伟涛王怡然王雪东王雪东
关键词:上颌骨颅缝锥形束CT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后缩的CBCT研究
目的:本研究选择上颌后缩安氏Ⅲ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CB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对照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的方法,探索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效果和方法,讨论其矫治机理。材料和方法:选择7-13岁上颌后缩安氏Ⅲ类病人20例...
刘伟涛周彦恒
关键词:上颌后缩
文献传递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口内前方牵引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口内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29例7~13岁患者随机分入两组。观察组: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口内前方牵引;对照组: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面罩前方牵引。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传统和直角坐标系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疗程7.04个月短于对照组11.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Np增加量1.28mm小于对照组2.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颌前移量较小。观察组治疗后下颌向后下旋转移动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黯平面逆时针旋转显著(P〈0.01),与对照组旋转方向相反。结论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口内前方牵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早期治疗上颌后缩患者的方法,其治疗后上颌前移量有略小于传统的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面罩前方牵引的趋势。
刘伟涛周彦恒
关键词:上颌快速扩弓上颌前方牵引上颌后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