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玲

作品数:25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3篇雷达
  • 11篇增雨
  • 11篇回波
  • 9篇人工增雨
  • 5篇雷达回波
  • 5篇回波特征
  • 4篇对流云
  • 4篇气旋
  • 4篇中气旋
  • 4篇下击暴流
  • 4篇龙卷
  • 4篇雷达回波特征
  • 4篇雷达资料
  • 4篇降水
  • 4篇弓形回波
  • 4篇雹云
  • 4篇超级单体风暴
  • 3篇防雹
  • 3篇暴雨
  • 2篇动力机制

机构

  • 25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静海县气象局

作者

  • 25篇胡玲
  • 5篇吴强
  • 3篇贾惠珍
  • 3篇靳瑞军
  • 3篇于莉莉
  • 3篇孟辉
  • 2篇余文韬
  • 2篇刘一玮
  • 2篇孙密娜
  • 2篇张楠
  • 2篇王庆元
  • 2篇何群英
  • 1篇东高红
  • 1篇李胜山
  • 1篇王秀明
  • 1篇易笑园
  • 1篇杨晓君
  • 1篇张健
  • 1篇秦凤芝
  • 1篇陈宏

传媒

  • 4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美强对流天...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2
  • 7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普勒雷达产品在对流云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本文利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分析了2003年5月28日飑线天气过程。通过分析指出:天津地区的各个区县,受同一个系统的影响,在相同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局地作业时机、作业部位的选择...
胡玲贾惠珍张健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飑线人工增雨
文献传递
一次显著弓形回波特征分析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 1日凌晨发生在蓟县的强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弓形回波与超级单体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下击暴流过程而并非龙卷过程。2007年7月30日夜间至...
胡玲吴强张殿江于莉莉
关键词:龙卷弓形回波下击暴流
文献传递
天津地区两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资料、风廓线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和25—2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分别简称"7·21"过程和"7·25"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7·21"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和地面冷锋,暴雨发生前,其动力条件较好;而"7·25"过程属于槽前暖区降水,其发生前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2)两次过程中,台风"韦森特"顶部的东南气流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共同构成了这两次华北暴雨的水汽通道,但两支气流辐合的位置不同。(3)"7·21"过程在冷空气侵入后,槽前辐合明显,对流组织性加强,而"7·25"过程主要是由中低层南风风速辐合导致;两次过程的维持机制均与雷暴高压的出流与偏南气流辐合有关;"7·21"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伴随着高空槽系统的东移南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而"7·25"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则是在西南气流引导下,自西南向东北移动。
张楠何群英刘一玮余文韬王庆元胡玲
关键词:副高边缘特大暴雨多尺度动力机制水汽输送
用雹云“穴道”理论分析一次增雨作业过程
利用天津WSR—81S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用雹云“穴道”理论对2000年8月2日武清区进行的一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物理分析。此次作业后,在作业炮站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出现了两个降水中心,而且上游降水明显的比下...
胡玲寇书盈孟辉
关键词:雹云人工增雨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两次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重点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对2002年7月15日发生在天津市宁河县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和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速度...
胡玲张殿江吴强
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2016年7月24日午后河北中东部至天津南部出现了一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天津南部,模式客观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均存在偏差。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同化了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的VDRAS资料等,对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本次暴雨最为关键的问题——雷暴触发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过程中,从传统流型识别的角度看不利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高空槽东移影响华北东南部,这是一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控制下的暖区暴雨,是非典型流型下的短历时暴雨,预报难度大;(2)邢台探空较北京探空距离暴雨区更远,但对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下的暖区暴雨,位于暴雨区西南的邢台探空更具参考价值,邢台站24日11时的订正探空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低层水汽异常充沛且湿层深厚,CAPE值达3874 J·kg^(-1),对流抑制仅为22 J·kg^(-1),8 g·kg^(-1)比湿达600 hPa,地面露点出现接近30℃的极端高值;(3)850 hPa暖式切变线附近,两条地面辐合线合并和中尺度锋生是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因素,卫星云图上亦可见两条云带合并,其合并使得边界层辐合加强,因而积云在辐合区发展,暖切变线附近上午有小积云发展,随着辐合加强形成东西向排列中尺度对流系统;(4)雷暴触发后,其移动和传播是预报的难点,因其决定了对流降水持续时间,本例中受辐合线和风暴阵风出流共同作用,切变线西段有新的雷暴触发,加之切变线南侧南北向的云街与切变线相遇,使得雷暴在向西传播的同时向南发展,即传播方向为西偏南,在环境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对流单体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即平流方向东偏北,平流与传播方向相反,因而形成"列车效应",另外,南北向云街
孙密娜王秀明胡玲陈宏韩婷婷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辐合线暖区暴雨列车效应
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在增雨作业时机判别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5年
利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的基本反射率、基本径向速度、回波顶高、累积含水量等产品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分析了2003年5月28日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同一环流背景条件下,局地作业时机的选择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作业效果。CINRAD可以监测到对流云的移动及生消演变过程,在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期间,要密切注意雷达回波的发展、演变趋势,选择最佳作业时机,特别是选择发展中的对流云作业效果更好一些;并给出了雷达判别指标。
胡玲靳瑞军
关键词:新一代天气雷达飑线人工增雨
两次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重点应用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产品,对2002年7月15日发生在天津市宁河县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和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了...
胡玲张殿江
关键词:回波特征中气旋
文献传递
应用“0”域概念进行对流云防雹和增雨作业
在防雹(增雨)作业中,所依据的原理是成雹(增雨)机制和雹云(积云)结构特征,而作业的难题是判断作业的部位和时机。利用防雹(增雨)新概念,即“0”线的判断,就解决了作业部位和时机的判断。本文介绍了“0”线的主要内容及
孟辉寇书盈贾惠珍靳瑞军秦凤芝胡玲
关键词:增雨作业对流云
文献传递
基于雷达资料的增雨过程分析
2007年
应用天津WSR-81S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对2000年8月2日天津市武清区进行的一次雹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作业后从地面降水实况资料上看,在作业炮点的上游出现了大降水中心,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改变自然降水的原始分布,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利用降水时段的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分析表明:循环往复的爆炸作业使雷达回波的强度减弱、高度降低、移动速度减慢。由于迎着雹云的移动方向作业,造成上游地区降水较大,大于45 dBz的强回波滞留在作业炮点的上游。
胡玲靳瑞军周友元寇书赢孟辉
关键词:雹云人工增雨雷达资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