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晟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地壳
  • 5篇地震
  • 5篇地震层析
  • 5篇地震层析成像
  • 5篇断裂带
  • 5篇裂带
  • 5篇层析成像
  • 4篇地幔
  • 4篇上地幔
  • 4篇郯庐断裂
  • 4篇郯庐断裂带
  • 4篇渤海海域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正演
  • 3篇腾冲火山
  • 3篇腾冲火山区
  • 3篇微地震
  • 3篇火山
  • 3篇GPU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汪晟
  • 5篇胥颐
  • 3篇王一博
  • 3篇常旭
  • 2篇孟晓春
  • 1篇张丽莉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2015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层析成像证据
利用天然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渤海海域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分析了郯庐断裂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特征以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渤海海域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与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密切相关.其中辽东湾及...
汪晟胥颐孟晓春
关键词:断裂带地壳上地幔
文献传递
多震源机制微地震三维各向异性GPU正演
<正>1.引言微地震监测是一种有效的观测地下水压裂作业影响的监控方法。但是微地震信号直接用于监测地下缝网系统却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工作。由不同类型震源产生的信号各不相同,因此常规的有限差分正演模拟方法很难实现对问微地震时间...
薛清峰王一博常旭汪晟
文献传递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层析成像证据
<正>利用天然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渤海海域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分析了郯庐断裂带的地壳和上地幔特征以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渤海海域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与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密切相关。其中辽...
汪晟胥颐孟晓春
多震源机制微地震三维各向异性GPU正演
<正>1.引言微地震监测是一种有效的观测地下水压裂作业影响的监控方法。但是微地震信号直接用于监测地下缝网系统却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工作。由不同类型震源产生的信号各不相同,因此常规的有限差分正演模拟方法很难实现对问微地震时间...
薛清峰王一博常旭汪晟
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与岩浆活动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腾冲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边界,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区之一.全新世以来的火山主要分布在腾冲盆地的中央,由北向南形成一个串珠状的火山链.为了研究这一地区的壳内岩浆活动以及与火山分布的对应关系,我们在腾冲盆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流动地震观测,利用记录的远震波形和接收函数方法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打鹰山、大-小空山、黑空山存在一个相互联通的岩浆囊,它的深度为6~15 km,南北方向宽约16 km;火山湖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岩浆囊,它的深度为9~16 km,南北方向小于8 km,上述两个岩浆囊的深部热流通道位于黑空山与火山湖之间.在测线南端,老龟坡火山下方的低速特征十分突出,岩浆活动集中在10~25 km深度之间,有可能受到大盈江断裂与腾冲火山断裂相互交汇的影响,它与邻近的马鞍山属于另一个岩浆存储系统.火山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8~41 km之间,在大-小空山下方出现局部抬升,部分台站的壳幔边界具有过渡带性质并呈开放状,有可能成为热流物质由地幔进入地壳的上升通道.
李雪垒胥颐汪晟
关键词:腾冲火山区接收函数S波速度结构岩浆活动
腾冲火山区深部构造研究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腾冲火山区的深部构造特征,针对岩浆囊的数量、规模、传输通道以及地幔源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腾冲火山区存在三个尚未完全固结的岩浆活动区域,它们分别位于黑空山、热海以及五合一团田一带。其中黑空山和热海附近的岩浆囊深度在5~25km之间,水平方向达叫15~20km,而五合一团田一带岩慧囊的构造特征尚不能确定。上述岩浆囊通过浅部通道与黑空山、小空山以及热海相连,目前还不能判明打鹰山、马鞍山、老龟坡、来凤山等最新一期的火山下方是否存在类似的岩浆囊,也不清楚它们通过怎样的传榆通道与已知的壳内岩浆囊相连。一些重要断裂如腾冲断裂、大盈江断裂和龙陵断裂,特别是这些断裂的交汇部位有可能成为连接壳内岩浆囊和上地幔源区的通道。与周边地区相比,腾冲火山区的岩石圈厚度明显减薄,高热活动与印缅块体向东俯冲有密切的联系:岩石圈板片下沉导致地幔上涌和弧后扩张,热流物质穿过壳幔边界进入地壳形成岩浆囊,也不排除中生代以来Sagaing断裂右旋剪切产生的深部效应。尽管腾冲火山区深部动力过程的构造轮廓日渐清晰,仍需开展高分辨地王拉物理探测才能揭示壳内岩浆系统和传输通道的细节,以便合理建立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构造模型。
胥颐汪晟张丽莉杨晓涛
关键词:腾冲火山区地壳上地幔岩浆囊
多震源机制微地震三维各向异性GPU正演
微地震监测是一种有效的观测地下水压裂作业影响的监控方法。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震源机制的三维弹性波各向异性微地震快速正演模拟方法,通过对三种基本的震源:ISO,DC以及CLVD进行三维模型算例计算,得出将地震矩信息引入微地震...
薛清峰王一博常旭汪晟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震源机制波场模拟
文献传递
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腾冲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域,全新世以来的火山主要集中在腾冲盆地的中央,由北向南形成一个串珠状的火山链.为了深入探索这一火山区的深部结构和岩浆活动特征,我们在腾冲北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流动地震观测,利用接收函数方法计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研究结果揭示出测线下方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及火山分布的对应关系.测线北部7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在35.4~37.6 km之间,平均波速比为1.82~1.92、泊松比为0.28~0.31,其中马站附近莫霍面抬升幅度最大,与相邻地区莫霍面深度相差1~2 km,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也达到最大值.相比之下,测线南端两个台站的地壳厚度接近40 km,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仅为1.61~1.64和0.18~0.20,与测线北部7个台站的地壳结构相差甚大.分析表明地幔上涌对火山区莫霍面的局部抬升产生了一定影响,火山湖、黑空山、大-小空山和打鹰山下方应该存在一个相互联通的壳内岩浆囊.该岩浆囊在南北方向上的尺度约为20 km,热流活动以及幔源物质的侵入是地壳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偏高的主要原因,它与热海附近的地温异常区分属两个不同的壳内岩浆存储系统.
胥颐李雪垒汪晟
关键词:腾冲火山区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波速比泊松比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渤海是连接郯庐断裂带辽宁段和山东段的重要区域,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重建三维P波速度模型,展示了渤海海域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变化,揭示出郯庐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以及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渤海海域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在辽东湾及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附近的地壳具有双层结构,浅部为低速沉积层,地壳中、下部速度偏高,未见壳内低速层,显示了相对稳定的地壳结构特征,与现今较弱的地震活动相吻合.在渤海南部及莱州湾,郯庐断裂带受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影响较大,全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动使得这一地区的地壳结构极为复杂,成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渤海海域地壳中、下部和上地幔平均速度偏低,推测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地幔上涌存在一定的联系.地幔热流物质有可能沿郯庐断裂带形成的通道向上侵入,在地壳底部冷却后形成高速薄层,对于强化壳幔边界、减缓断裂带的构造活动起到了一定作用.
胥颐汪晟孟晓春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震层析成像地壳和上地幔
渤海海峡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的层析成像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渤海海峡是连接中国东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重要途径,其跨海通道的地壳稳定性研究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重建三维P波速度模型,揭示了渤海海峡及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海峡的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海峡北部地壳速度较高,结构较为完整,断层活动不明显,与现今较弱的地震活动相吻合,但是地壳底部存在低速薄层,它有可能成为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滑脱带,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认.相比之下,海峡南部地壳速度偏低,附近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通过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断裂持续不断的地震活动对海峡南部的地壳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渤海南部,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侧速度偏高,东侧至渤海海峡速度偏低,这一特征可能与此地区广泛发育的断层和地震活动有关.另外,受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地幔上涌的影响,渤海地区地壳深部和上地幔速度偏低,郯庐断裂带及渤海海峡附近显示出深部热流的活动迹象,反映了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的局部抬升.
汪晟胥颐孟晓春
关键词:渤海海峡地震层析成像地壳上地幔断裂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