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ucher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Gaucher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2例Gaucher病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中女性1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4岁和8岁。均以肝脾肿大入院,分别行全脾加部分肝组织切除及全脾切除。光镜下Gaucher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毛玻璃样。高倍镜下胞浆内可见细丝状平行纹理,核小,圆形椭圆形。核位于细胞一侧或中央,瘤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PAS染色,Gaucher细胞均阳性。免疫组化:Gaucher细胞CD68(+),LYS胞浆阳性。α1-抗胰蛋白酶(-),Mac38(-)。结论 Gaucher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脂类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医生很容易误诊,应注意与引起肝脾肿大的其他疾病鉴别。
- 张守成
- 关键词:GAUCHER病肝脏脾脏免疫组化
- 贲门黏液癌合并肺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
- 2001年
- 张守成高子芬
- 关键词:双原发癌并发症
- 华蟾素联合三氧化二砷对结肠癌细胞的作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华蟾素联合三氧化二砷(As_2O_3)对结肠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结肠癌细胞株SW620分为四组:As_2O_3组中分别加入As_2O_30.10ng/ml(A1组)、0.25ng/ml(A2组)、0.50ng/ml(A3组)、1.00ng/ml(A4组)、2.00ng/ml(A5组)(每个浓度6个复孔);华蟾素组中分别加入华蟾素5μg/ml(H1组)、10μg/ml(H2组)、15μg/ml(H3组)、20μg/ml(H4组)、25μg/ml(H5组);联合组中分别加入As_2O_30.1ng/ml+华蟾素10μg/ml(L1组)、As_2O_30.5ng/ml+华蟾素10μg/ml(L2组)、As_2O_32.0ng/ml+华蟾素10μg/ml(L3组);取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增殖抑制率随着华蟾素和As_2O_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联合用华蟾素和As_2O_3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强,且随着As_2O_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L1组、L2组、L3组G_0/G_1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增加(P<0.05),且随着As_2O_3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与对照组、H2组比较,L1组、L2组、L3组p21WAF1、p27和Bax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并随着As_2O_3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或P<0.01),Bcl-2蛋白表达减少,并随着As_2O_3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结论华蟾素联合As_2O_3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可能与p21WAF1、p27和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 尹宜海刘霞张守成
- 关键词:华蟾素三氧化二砷结肠癌
- 牛膝多糖联合顺铂对食管癌细胞EC1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15年
- 本实验旨在研究牛膝多糖联合顺铂CDDP对食管癌EC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单用CDDP和单用牛膝多糖作用于EC1细胞24h、48h、72h后,MTT法检测EC1细胞增殖的影响。牛膝多糖联合应用低剂量CDDP作用48h后MTT法检测对EC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随着单独采用牛膝多糖、顺铂浓度的增高,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EC1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牛膝多糖与小剂量CDDP联合作用明显抑制EC1细胞的增殖,与独用CDDP、牛膝多糖组相比,细胞生存率显著降低,对照组、牛膝多糖组细胞的活性均随着CDDP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浓度,牛膝多糖与CDDP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EC1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论:牛膝多糖与小剂量CDDP联合,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加强食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牛膝多糖有望成为食管癌治疗的辅助药物。
- 张守成刘霞
- 关键词:食管癌牛膝多糖顺铂MTT
- Bmi-1-siRNA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体外侵袭迁移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研究RNA干扰(RNAi)沉默Bmi-1基因表达对人食管鳞癌EC9706细胞体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合成针对Bmi-1的小干扰RNA(siRNAi)沉默EC9706细胞中Bmi-1的表达,检测该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设置转染Bmi-1siRNA组、转染对照siRNA组和未转染EC9706细胞的对照组。通过逆转录PCR(RT—PCR)、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P16在3组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转染Bmi-1siRNA组EC9706细胞中Bmi-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结果证实,未转染组和转染对照siRNA组的穿膜细胞明显高于转染Bmi-1siRNA组的穿膜细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Bmi-1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hTERT表达及提高P16的表达。结论RNAi抑制Bmi-1基因表达能够降低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可能与hTERT表达的下调、P16表达的上调有关。
- 刘霞张守成张弛李维前
- 关键词:EC9706人端粒酶逆转录酶P16
- 去分化软骨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对1例去分化软骨肉瘤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位于右颧骨根部、颞颌关节窝及右侧咽扁桃体上。肿瘤无包膜,切面灰白灰红、质地韧,部分质软。镜下肿瘤细胞部分呈软骨肉瘤,部分呈纤维肉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EMA(-)Vimentin(+),软骨肉瘤部分S-100呈阳性反应。纤维肉瘤部分散在的梭形细胞S-100呈阳性反应,Ⅰ型胶原蛋白(+)以及α-1-ACT(+)。结论:软骨肉瘤多次复发,易导致去分化,预后差,诊断依据病史及组织病理学。
- 张守成高子芬
- 关键词:软骨肉瘤
- 胃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微血管密度对预后和复发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微血管密度(MVD)对胃癌预后和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沛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MP-2蛋、MVD,探讨两者与胃癌复发、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率为75.0%(45/6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8,P=0.026)。胃癌组织中MVD阳性表达率为83.3%(50/6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5,P=0.017)。胃癌组织中MMP-2表达阳性组MVD值为42.33±11.41,高于MMP-2表达阴性组的20.0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1)。MMP-2阳性表达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28.3%,总生存率为30.2%,均低于MMP-2阴性表达组58.3%、6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0,P<0.001;χ^(2)=11.280,P<0.001)。MVD阳性表达组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38.3%,总生存率为40.2%,均低于MVD阴性表达组的60.3%、70.2%(χ^(2)=12.230,P<0.001;χ^(2)=13.280,P<0.001)。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MMP-2、MVD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有关(P=0.011;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23;P=0.004;P=0.008)。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P=0.011;P=0.038;P=0.019;P=0.021)。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MMP-2、MVD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总生存期有关(P<0.001;P<0.001;P<0.001;P<0.001;P<0.001;P=0.023;P=0.005;P=0.007)。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有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P=0.005;P=0.018;P=
- 尹宜海张守成张弛高立永刘霞
- 关键词:胃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微血管密度预后复发
- 淋巴结内包含物误诊的临床病理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包含物的误诊原因。方法:分析6例淋巴结内包含物的误诊情况。患者因颈部、锁骨上、腋窝及盆腔淋巴结活检,初步诊断为转移癌。经上级医生会诊及相关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淋巴结内包含物。结果:6例患者未行扩大切除及相关放疗、化疗。1例失访,5例随访未见恶性肿瘤征象。结论:病理医生对淋巴结包含物认识不足,知识面不广、思维局限、缺乏细致观察;未充分结合病史,病理分析不充分是导致误诊发生的主要因素。提示病理医生应开阔诊断思路,深入询问病史,观察细致、全面分析,才能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 张守成陈剑
- 关键词:淋巴结误诊病理检查
- 25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误诊分析被引量:3
- 1999年
- 张守成
-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误诊
- 原发卵巢血管肉瘤1例
- 2024年
- 患者女,32岁,2023年4月4日因"急性左下腹痛"收入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初步检查患者左附件区持续钝痛,右侧附件区无按压、反跳痛等症状后,转入妇科。盆腔彩超提示:左附件区见大小13 cm×10 cm×8 cm的囊实性包块,无回声,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以"左侧卵巢肿瘤扭转"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量少。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外伤、感染、手术、药物、食物过敏史等。检验血、尿常规、血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25等)均未见异常。因患者腹痛剧烈,在完善相关检查后,经临床评估后先行手术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大体标本示灰红色结节样物1枚,大小12.5 cm×10.0 cm×7.5 cm,切面灰红灰白色,质中。光镜下示肿瘤细胞弥漫分布,部分呈实性、片状、束状排列(图1),形成微囊样、裂隙样、网状扩张的管腔样结构(图2),瘤细胞形态呈梭形、上皮样,胞浆丰富、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呈卵圆形、杆状,具有轻中度异型性,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部分区域有出血及坏死,周边可见残留卵巢白体。病理诊断:卵巢血管肉瘤。免疫组化示:Vimentin(+),CD31(+),CD34(+,图3),FⅧ-Rag(+),Fli-1(+),ETS-1相关基因(ETS related gene,ERG,+,图4),AE1/AE3(-,图5),HHV 8(-),Calretinin(-),SF-1(-),a-inhibin(-),EMA(-),ER(-),PR(-),PAX-8(-),WT-1(-),Ki67增殖指数(+70%,图6 )。患者密切持续随访,暂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 魏瑜刘霞张弛张守成杨洋朱翠玲
- 关键词:血管肉瘤大体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