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霞

作品数:20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成骨
  • 11篇牵引成骨
  • 9篇下颌
  • 8篇颌骨
  • 6篇颌骨牵引成骨
  • 6篇外科
  • 6篇矫治
  • 5篇下颌骨
  • 5篇畸形
  • 4篇正颌
  • 4篇手术
  • 4篇颌面
  • 4篇下颌骨牵引
  • 4篇口腔
  • 4篇骨生成
  • 3篇牵引成骨术
  • 3篇颌面外科
  • 3篇下颌骨牵引成...
  • 3篇骨牵引
  • 2篇牙槽

机构

  • 19篇北京大学口腔...
  • 3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口腔医...

作者

  • 20篇王晓霞
  • 17篇王兴
  • 17篇李自力
  • 13篇梁成
  • 13篇伊彪
  • 5篇周彦恒
  • 5篇林野
  • 3篇骆泉丰
  • 3篇张震康
  • 2篇陈波
  • 1篇武登诚
  • 1篇彭歆
  • 1篇张熙恩
  • 1篇刘筱菁
  • 1篇杨朝晖
  • 1篇田凯月
  • 1篇毛弛
  • 1篇李仁举
  • 1篇李倩倩
  • 1篇杨志诚

传媒

  • 4篇中华口腔医学...
  • 3篇现代口腔医学...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2002年
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学者llizarov在大量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将牵引成骨技术应用于肢体长骨、治愈了多种长骨疑难疾病,1980年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得到推广.但是由于颌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关系到容貌重建的特殊性,直到1992年美国学者McCarthy才首次报告了4例口外法颌骨牵引成骨的临床应用.但口外法在牵引成骨过程中造成了明显的颜面皮肤瘢痕且易损伤面神经分支,因此人们更寄希望于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方式.1996年在欧洲和美国同时研制成功了内置式颌骨牵引器,立即在国际口腔颌面外科界及整形外科界引起轰动并形成研究热点.它的出现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为长期以来使用常规技术所难以矫治的诸多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被称为20世纪颌面外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进展.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一技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研制了系列内置式颌骨牵引器,取得了丰硕成果,该项目被评为"九五"期间我国重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并通过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
王兴林野周彦恒伊彪王晓霞梁成李自力陈波张震康
关键词:牵引成骨技术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被引量:2
2002年
王晓霞王兴李自力
关键词:下颌骨牵引成骨术下牙槽神经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测量分析云南白药对正颌外科术后面部肿胀程度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建立量化测量组织肿胀度的研究方法,评价围手术期口服云南白药对正颌外科术后面部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同期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5d口服云南白药胶囊或安慰剂胶囊。在术前、术后第3天、1周和1个月行颌面部三维扫描,重建面部三维曲面模型。将各时点模型与基准模型重叠配准,然后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面部肿胀体积、肿胀消退厚度和幅度。结果40例患者完成了各时期面部三维扫描重建,其中试验组18例,对照组22例。术后1周内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最大肿胀消退厚度分别为3.6mm和2.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内试验组和对照组面部肿胀变化幅度分别为49.0%和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肿胀消退程度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口服云南白药减轻了正颌外科术后面部组织肿胀程度,加快了肿胀消退速度。云南白药具有减轻外科手术后组织肿胀作用。
唐正龙王兴伊彪李自力李仁举梁成王晓霞
关键词:外科口腔
进行性半面萎缩症的综合外科矫治术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正颌外科、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和去表皮肩胛游离皮瓣移植术矫治进行性半面萎缩畸形的疗效与可行性。方法5例进行性半面萎缩畸形,轻度畸形的1例行去表皮肩胛游离皮瓣移植充填术及同期行颏成形术;中度畸形的2例,一期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颏成形术,3-6个月后行去表皮肩胛游离皮瓣移植充填术;重度畸形的2例,一期行患侧下颌升支和上颌牙骨段的同期牵引成骨术,3~4个月后取出牵引器的同时行去表皮肩胛游离皮瓣移植充填术。结果5例患者正颌外科及牵引成骨均效果良好,去表皮肩胛游离皮瓣均成活,患者面部对称性得到明显改善。结论①进行性半面萎缩症的程度与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发病年龄越小,畸形越严重。②综合应用正颌外科、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和去表皮肩胛游离皮瓣移植充填术,可有效矫治进行性半面萎缩畸形的软、硬组织复合畸形。
李自力毛弛伊彪彭歆梁成王晓霞王兴
关键词:皮肤移植
数字化设计矫治下颌前突偏斜畸形的疗效评估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下颌前突偏斜畸形患者进行数字化矫治方案设计,并评价其矫治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下颌前突偏斜畸形患者35例采用随机数表方式分为2组,于自然头位下,数字化组(16例)行数字化矫治方案设计并进行手术,对照组(19例)行传统术前设计并进行手术。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用3dMDface系统三维照相机拍摄面部三维照片,通过计算软组织标志点的不对称系数(asymmetry index,AI)评价两组不对称畸形的矫治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数字化组鼻下点、上唇缘点、人中嵴点、颏前点、下颌角点AI值[分别为(0.81±0.50)、(1.01±0.80)、(1.94±1.30)、(1.60±1.20)及(5.68±2.25)mm]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49±1.10)、(1.79±1.33)、(3.52±2.50)、(2.79±2.08)及(8.43±3.94)mm](P〈0.05)。结论基于自然头位的数字化矫治方案设计较传统设计能更有效地矫正下颌前突偏斜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畸形。
田凯月李倩倩刘筱菁王晓霞李自力王兴
关键词:正颌外科手术面部不对称自然头位
富含血小板血浆对牵引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探讨富含血小板血浆 (PRP)对成骨细胞以及牵引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成骨细胞的培养及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制备 ,采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 ,采用组织化学、四环素标记等方法观察骨组织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PRP可以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 ,促进牵引成骨过程新骨的生成。结论 PRP可以加快牵引成骨过程的新骨生成 ,临床应用可能缩短牵引成骨的治疗过程。
骆泉丰王兴王晓霞伊彪李自力梁成
关键词:牵引成骨新骨生成成骨细胞PRP组织化学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研究TGF β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 :恒河猴 16只 ,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 ,6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引 ,采用下颌角部骨截开术 ,5d间歇期后以每天0 .5mm× 2次的速度牵引 ,共 15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 2、4、6、12周时处死一组动物。将牵引区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进行HE染色及TGF 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牵引完成后早期阶段 ,TGF β1阳性着色颗粒广泛分布于牵引区的纤维血管基质、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中 ,尤其是在截骨断端的血肿区 ,TGF β1的阳性着色最强。在稳定期 ,牵引区TGF β1的阳性着色逐渐减弱 ,主要见于胶原纤维矿化、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的区域 ,且主要位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中。牵引完成后 12周 ,除骨髓腔中纤维血管基质可见少量TGF β1的阳性着色颗粒外 ,在骨外膜、骨基质及骨细胞内已见不到明显的TGF β1的阳性着色。结论 :TGF β1活跃参与了牵引区新骨的形成过程 ,它在刺激和诱导骨前体细胞及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 ,促进牵引区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晓霞王兴李自力武登诚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骨生成药物作用下颌骨
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过程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局部环境因素作用下是否可以转化为成骨细胞。方法体外培养幼兔肺组织、关节周围结缔组织以及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向来源部位不同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中加入骨形成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BMP-2和TGF-β1混合液、血小板裂解液,通过组织化学和细胞免疫学方法观察和鉴定细胞。通过膜张力观察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张力的作用下细胞的变化。结果来源于关节周围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BMP-2或BMP-2与TGF-β1协同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成骨细胞。其他部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和机械张力的作用下未观察到细胞的转化。结论牵引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是多向来源的。
骆泉丰王兴伊彪李自力王晓霞梁成
关键词:成骨细胞周围结缔组织成骨过程骨形成蛋白免疫学方法关节周围
牵引成骨过程骨生长因子表达的定量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牵引成骨过程骨生长因子的变化与牵引成骨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定量分析骨痂内各种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内的分布。结果牵引成骨过程BMP - 2、TGF - β1、IGF -Ⅱ以及BGP的表达均增强;牵引成骨区、骨吸收区均有TGF - β1分布;术后早期BMP - 2在截骨区分布相对较少,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MP - 2的分布趋于密集,特别是成骨细胞聚集的部位;而随着骨的成熟,TGF - β1、BMP - 2的分布减少。结论牵引成骨过程有较多骨组织形成的机制可能与骨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有关。
骆泉丰王兴伊彪李自力王晓霞梁成
关键词:牵引成骨BMP-2骨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牵引成骨矫治被引量:24
2001年
目的 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其中 7例系双侧颞下颌关节 (TMJ)强直致重度小下颌畸形伴重度OSAS ,3例系单侧TMJ强直伴OSAS ,5例为先天发育性或外伤导致的小下颌畸形伴OSAS。双侧牵引 12例 ,单侧牵引 3例。每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头影测量及睡眠多导图仪检查。结果  15例2 7侧下颌骨最小牵引距离 9mm ,最大 30mm ,平均 2 0 .4mm ,所有病例牵引过程顺利 ,牵引区成骨良好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其中术前重度 5例 ,中度 2例 ,轻度 4例均治愈。 4例术前重度术后变为轻度。后气道间隙由治疗前的平均 4.5mm ,增加到 12 .4mm。SNB角 (蝶鞍点与鼻根点、下颌槽座点三角之间形成的角 )由术前平均 6 6度增加到术后的 75度。患者在牵引过程中自觉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平均随访 12个月 ,效果稳定 ,未见复发。结论 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不仅可有效矫治小下颌畸形而且可治疗其伴发的OSAS ,且方法简单 ,风险小 ,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效果稳定 。
王兴梁成伊彪周彦恒林野王晓霞
关键词:小下颌畸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牵引成骨术矫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