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带线锚钉在踝关节周围韧带起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应用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带线锚钉一期修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12月,40例踝关节骨折伴韧带起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分为骨折固定组20例,接受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撕脱性骨折予以保守治疗;锚钉修复组2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同时踝关节撕脱性骨折接受带线锚钉修复术.术前均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术中行应力实验,观察踝关节稳定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术后6个月随访时进行踝关节活动水平、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骨折固定组手术时间(75.23±8.92)min,出血量(51.21±7.36)mL,住院时间(11.92±3.25)d,锚钉修复组手术时间(87.35±10.77)min,出血量(56.56±7.27)mL,住院时间(11.15±3.59)d,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固定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42±0.25)分,AOFAS评分为(78.92±5.25)分,锚钉修复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15±0.59)分,AOFAS评分为(86.15±3.59)分,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周围韧带起止点撕脱性骨折通过术前X线及CT扫描可确诊,影响踝关节稳定性的韧带起止点损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防止慢性不稳及进一步关节、软骨损伤.踝关节韧带起止点撕脱性骨折一期行带线锚钉修复,可获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效果.
- 洪海文李明超王盛强郭锐戴城梁刘伟忠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撕脱性骨折锚钉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7例临床治疗分析
- 2015年
-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给予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并结合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77例OVCFs患者分为两组,入院评估全身情况后,在全麻下后路行经皮JACK撑开器撑开椎体复位骨水泥充填术(PKP)。对照组患者仅予PKP手术,而实验组患者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予腰背部疼痛视觉评估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vertebral body height, VH)及上下节段Cobb角,测定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调查术后二次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VH均明显增高(P<0.01),Cobb角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股骨颈BMD值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略低于术前,而与术后3个月基本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OVCFs患者在实施PKP手术镇痛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抗骨质疏松尤为重要。
- 郭锐左华王卓沈铁城李大鹏黄永辉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BMDCOBB角VAS评分
- 重要部位的大型异物切开取出分析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1例重要部位大型钝性异物切开取出的回顾分析,探讨治疗的方法。方法:在重要的血管神经部位手术切开,直视下保护血管神经,拔出异物,伤口反复冲洗,放置引流。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经上述方法异物全部一次取出,无感染,伤口1期愈口,无功能损伤。结论:在重要部位行手术切开,直视下取出异物,可以有效地保护重要脏器及血管神经,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同时可以比较充分地冲洗伤口,放置引流,预防感染发生。
- 沈洪弟郭锐
- 关键词:切开
- 丝线环扎加聚髌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
- 2009年
- 目的:探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18例的手术方法。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间对18例粉碎性髌骨骨折使用丝线环扎加聚髌器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随访12~18月,评定疗效标准。结果:术后5~7周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或基本正常;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再骨折并发症等发生。结论:丝线环扎加聚髌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疗效满意。
- 沈洪弟郭锐王盛强
- 关键词:聚髌器粉碎性髌骨骨折手术
- 注射型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塌陷型SchatzkerⅡ型及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塌陷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1月,采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21例塌陷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27~62岁,平均35.3岁;病程3~7d,平均4d。按Schatzker分类标准:Ⅱ型骨折17例,Ⅲ型骨折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3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术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辅助评价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21例获随访,时间6个月~2.5年,平均1.5年,进行X线片和功能随访,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1例Ⅱ度严重粉碎性骨折术后6个月发生高度丢失,平台复位效果不佳。Lysholm评分(88.3±5.2)分,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支撑钢板手术重建塌陷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郭锐曹烈虎童锋张春才苏佳灿
- 关键词:胫骨骨折
- 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椎管内难复性骨块
- 2009年
-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时椎管内难复性骨块的应对策略。方法对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存在椎管内难复性骨块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同时,向两侧撑开椎弓根协助复位。结果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2.2个月。3例椎体高度恢复达95%,其中1例椎体高度和楔形变均未完全恢复,其他19例椎体高度恢复100%;18例行术后CT扫描,按椎管受阻分类法:"0"13例,"1"5例;按改良Frankel分级评分法:A级1例,B级1例,E极3例,F极17例。结论椎管内难复性骨块的复位,不仅依赖于整个椎体轮廓复位后腾出的空位,更重要的是开通两侧较硬的椎弓根对扇形骨块的卡压,从而去除脊髓前方的压迫,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尽可能好的内环境。
- 程毅郭锐吴伟崔烨平洪海文
-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复位
- Weber-B型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国人新鲜足标本一具,截取踝关节以上15cm下肢小腿横行截断,暴露下胫腓前韧带。载荷实现分级加载,选用小腿极限载荷(踝关节负重力为4.5BW)20%作为生理载荷,即以0、100、200、300、400、500N为分级载荷。万能材料试验机(WD-5)的加载速率为1.40 mm/min,以准静态方式加载,载荷施加于下肢胫腓骨上。并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四种生理运动状况,正常足及切除下胫腓前韧带测定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数据。结果标本在正常足及切断下胫腓前韧带的不同功能位上,踝关节的应力变化、距骨的移位变化及轴向刚度,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内、外踝满意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的修复能更好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弹性,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来的结构和功能,避免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 程毅王乙进钱呈兴吴伟郭锐洪海文
- 关键词:生物力学踝关节骨折
- 预防性骨水泥灌注强化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VCFs的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预防性骨水泥灌注强化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VCF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或后凸)成形术(PVP/PK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相邻正常椎体进行预防性骨水泥灌注强化。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生活质量及随访过程中邻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VAS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伤椎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邻椎再骨折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2.0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P=0.035)。结论:预防性骨水泥灌注强化能有效改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VCFs患者椎体功能,在提升患者近远期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远期临椎再骨折的发生率。
- 郭锐沈洪弟崔烨平魏志祥钱蔚沈杰
-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