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太生

作品数:39 被引量:23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病毒
  • 12篇艾滋病
  • 12篇病毒治疗
  • 11篇免疫缺陷
  • 9篇逆转
  • 9篇逆转录
  • 9篇抗逆转录病毒
  • 9篇抗逆转录病毒...
  • 8篇细胞
  • 7篇淋巴
  • 6篇缺陷病
  • 6篇淋巴细胞
  • 6篇免疫
  • 6篇免疫缺陷病
  • 5篇缺陷综合征
  • 5篇综合征
  • 5篇免疫缺陷病毒
  • 5篇免疫缺陷综合...
  • 5篇获得性
  • 5篇获得性免疫

机构

  • 39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
  • 2篇上海市公共卫...
  • 2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39篇李太生
  • 13篇谢静
  • 11篇邱志峰
  • 10篇刘正印
  • 7篇韩扬
  • 4篇李太生
  • 2篇邱志峰
  • 2篇谢静
  • 2篇卢洪洲
  • 1篇秦岭
  • 1篇韩扬
  • 1篇徐小元
  • 1篇贾继东
  • 1篇黄婷
  • 1篇饶慧瑛
  • 1篇张黎
  • 1篇葛瑛
  • 1篇侯金林
  • 1篇李汉英
  • 1篇江伟

传媒

  • 5篇中华内科杂志
  • 5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护理管理杂志
  • 2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现代护理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第五届中美临...
  • 1篇第一届中国艾...
  • 1篇2013北京...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1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教育指导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提高我国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1、3、6、9、12个月末进行教育指导。结果患者对疾病及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显著改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擅自停、换药物和私自退出治疗的情况,病毒复制被控制,实现了免疫功能重建。结论优质的教育指导能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取得最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左玲燕李太生谢静韩扬徐珊李雁凌
关键词:教育指导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依从性
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转归
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的技术,分别用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及核心抗原肽段库作为特异性刺激原,利用CFSE染色的方法,比较HBV感染后康复者、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之间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在刺激T细胞增殖方面,乙...
谢静刘佳文李雁凌宋晓璟李太生
关键词:病毒感染特异性T淋巴细胞
第506例——不明原因发热,PET-CT阴性,腹腔内出血
2024年
患者男,48岁,因间断发热2年就诊。患者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9℃,可自行热退,抗菌治疗疗效不佳,入院后无其他伴随症状及阳性体征,曾有体重明显下降,外周血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临床高度警惕淋巴瘤,但骨髓穿刺及活检、PET-CT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高热,炎症指标高,铁蛋白增高,伴脾大,考虑高炎症状态,淋巴瘤待除外。给予甲泼尼龙24 mg,每天2次。患者体温正常,但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至33×10^(9)/L。住院期间出现腹腔内出血、出血性休克,急诊手术发现患者为自发性脾破裂,行急诊脾切除术,脾脏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郭伏平丛杨贾丛伟葛瑛李太生刘正印
关键词:腹腔内出血自发性脾破裂
中国HIV/AIDS患者的T细胞亚群改变研究
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中国HIV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和免疫反应,对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寻找适合的防治方法有重要意义,本文即研究中国HIV感染者的T细胞亚群改变和临床意义.
李太生王爱霞邱志峰马小军盛瑞媛
关键词:HIV/AIDST淋巴细胞免疫病理
文献传递
HIV-1感染后长期无进展者异常免疫激活与疾病进展相关性研究
目的异常增高的免疫激活状态是艾滋病的主要免疫病理改变之一。近年研究提示异常免疫激活可能是独立于病毒复制之外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对HIV-1感染后长期无进展者(Long TermNonprogressors,LTNPs)...
谢静邱志峰韩扬李雁凌宋晓璟王焕玲刘正印李太生
关键词:免疫激活疾病进展HIV-1
文献传递
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焦虑抑郁状态的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了解接受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艾滋病患者焦虑或抑郁发生情况和人口学及临床学特点。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对11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艾滋病患者焦虑或抑郁发生率为45.76%,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总调查人数的33.05%和34.75%;其人口学特点为女性、中年、低学历、离异患者焦虑或抑郁阳性率在总样本中比例高(P<0.01或P<0.05);临床特点为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其焦虑或抑郁发生率比例增高(P<0.01);诊断未告知他人的患者比诊断主动自愿告知他人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比例较高,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建议患者将诊断告知可以信赖的人,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
李雁凌宋晓璟赵霞李太生
关键词:艾滋病焦虑抑郁
重视艾滋病脆弱人群诊疗被引量:2
2024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随着中国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的应用和普及,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变长,而临床工作者则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指导临床诊治,本研究提出"艾滋病脆弱人群"的概念,其概念包括老龄、免疫重建不全、具有多种合并症、焦虑/抑郁、多种合并用药、静脉吸毒的患者,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及时识别和关注HIV感染诊疗中的危险人群。
齐航李太生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脂肪因子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调查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AIDS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在HIV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HIV related lipodystrophy,HIV-LD)组和非HIV-LD组中的差异;研究两...
陶梅梅张璐邱志峰谢静韩扬余卫黎明李太生
关键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HIV-1感染后长期无进展者异常免疫激活与疾病进展相关性研究
目的异常增高的免疫激活状态是艾滋病的主要免疫病理改变之一。近年研究提示异常免疫激活可能是独立于病毒复制之外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对HIV-1感染后长期无进展者(LongTerm Nonprogressors,LTNPs)...
谢静焦洋邱志峰韩扬左玲燕李雁凌刘正印李太生
文献传递
艾滋病患者神经认知损害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12年
HIV神经认知损害(NCI)是HIV感染患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神经认知损害根据中枢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可出现认知、运动和行为异常。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神经学和行为学功能表现,结合神经心理测试结果将该病分为无症状性神经认知损害(ANI)、轻度神经认知紊乱(MND)和HIV相关痴呆症(HAD)。调查发现,
李太生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发病机制神经心理测试慢性并发症HIV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