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功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运动功能障碍
  • 2篇造影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疗效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颈动脉
  • 2篇继发
  • 2篇梗死

机构

  • 8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常州市武进人...

作者

  • 9篇陈晓南
  • 4篇郝冬琳
  • 4篇王利惠
  • 3篇陈文亚
  • 1篇许建兴
  • 1篇刘新峰
  • 1篇石红建
  • 1篇陈茂刚
  • 1篇吴波娜
  • 1篇许元丰
  • 1篇刘文华
  • 1篇郑建刚
  • 1篇陈葆祯
  • 1篇马爱金
  • 1篇张金
  • 1篇徐格林
  • 1篇翟登月
  • 1篇魏宁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面肌抽搐的射频热凝治疗
2004年
陈文亚陈晓南张俊元
关键词:面肌抽搐射频热凝治疗射频温控热凝术受术者原发性创伤
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我院自2007年以来对40例进展性脑梗死(前循环系统)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4例责任血管的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用Wingspan支架行了血管内干预治疗,均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陈文亚陈晓南张金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全脑血管造影术责任血管
个体化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个体化康复训练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除内科常规治疗外,观察组根据不同的吞咽障碍点进行个体化吞咽障碍训练,对照组采用基础吞咽训练。结果观察组经过4周的康复训练,吞咽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吞咽障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加强吞咽再学习训练疗效,个体化吞咽障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基础吞咽训练。
郝冬琳陈晓南严玲王利惠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脑卒中后继发Wallerian变性与康复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W allerian变性(WD)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以判断患者的康复预后。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MR I表现分为WD组和非WD组,分别于病初和病后6个月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 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测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其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测评,并比较两组的测评结果。结果非WD组FMA提高分值及MB I提高分值明显高于WD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继发WD患者的ADL提高较慢、运动功能恢复较差,康复预后不佳。
郝冬琳陈晓南许元丰王利惠
关键词:脑卒中WALLERIAN变性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预后
微侵袭及生化酶技术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深部大出血的临床研究
2005年
陈晓南陈文亚马爱金
关键词:超早期治疗生化酶技术大出血脑深部微侵袭术后病死率
应用弥散加权成像研究幕上脑梗死继发Wallerian变性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Wallerian 变性(WD)是原发性脑损伤导致其远隔部位的神经原变性较常见的一种.引起锥体束WD较常见的原因为脑梗死,许多研究表明,脑卒中后锥体束WD的出现与患者严重的运动功能缺损有关,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WD程度之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目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虽能更准确客观诊断Wallerian变性,但由于其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而常规MRI不能显示早期WD,且敏感性较低,有研究表明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发现早期锥体束WDE,但这方面研究国内报道较少。
郝冬琳陈晓南王利惠郑建刚石红建许建兴武加标
关键词:WALLERIAN变性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继发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为制定颈动脉狭窄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出87例ICVD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将患者分为无OSAHS组(n=21)以及轻度(n=24)、中度(n=27)和重度(n=11)OSAHS组;另外,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n=34)和颈动脉狭窄组(n=49).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OSAHS对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影响.结果 无OSAHS以及轻度、中度和重度OSAHS组之间饮酒(χ2=8.56,P=0.036)、高血压(χ2=13.2,P=0.004)和颈动脉狭窄(χ2=22.97,P=0.006)患者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66,95% CI 1.023~1.112;P=0.003)、高血压(OR=3.587,95%CI 1.294~9.949;P=0.014)、饮酒(OR=5.275,95%CI 1.855~15.001,P=0.002)和OSAHS(OR=1.073,95%CI 1.033~1.115,P=0.000)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3,95%CI 1.047~1.182;P=0.001)、OSAHS(OR=1.096,95%CI 1.034~1.160;P=0.000)、饮酒(OR=4.292,95% CI 1.217~15.139;P=0.024)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AHI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435,P=0.000).无颈动脉病变组(n=34)、单侧病变组(n=22)和双侧病变组(n=27)AHI存在显著差异[(12.97±10.04)次/h对(21.40±16.38)次/h对(29.33±13.81)次/h,F=11.64,P〈0.01].结论 OSAHS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HI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颈部血管受累范围.
吴波娜陈晓南翟登月陈茂刚刘文华魏宁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立止血对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立止血对脑出血(ICH)早期血肿增大的影响。方法对50例ICH患者随机采用早期立止血治疗和对照治疗,并进行动态CT观察,比较两组早期血肿增大发生率和病情好转率。结果6h治疗组血肿增大3例,对照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4h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24h两组皆未出现血肿增大。第15天疗效评定治疗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止血可显著降低ICH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提高ICH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陈晓南
关键词:脑出血立止血疗效凝血机制
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9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各48例。辛伐他汀组除常规治疗外口服辛伐他汀,对照组口服血脂康。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面积,并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内辛伐他汀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增加剂量可有效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郝冬琳陈晓南王利惠陈葆祯
关键词:辛伐他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