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

作品数:21 被引量:193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团聚体
  • 3篇耕作
  • 2篇性状
  • 2篇药动学
  • 2篇药效
  • 2篇药效学
  • 2篇有机肥
  • 2篇有机肥施用
  • 2篇脂质体
  • 2篇施用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渭北旱塬
  • 2篇利用效率
  • 2篇纳米脂质体
  • 2篇冷藏
  • 2篇冷藏期

机构

  • 21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省土地工...

作者

  • 21篇刘丹
  • 8篇王旭东
  • 6篇李引乾
  • 6篇李会芳
  • 5篇张霞
  • 3篇党丽梅
  • 3篇张阿凤
  • 3篇刘一霖
  • 3篇赵世翔
  • 3篇李军
  • 2篇马艳萍
  • 2篇马惠玲
  • 2篇李华日
  • 2篇孙睿
  • 2篇杨艳
  • 1篇贾彩霞
  • 1篇赵晓农
  • 1篇欧阳五庆
  • 1篇李晓明
  • 1篇杨亚军

传媒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动物医学进展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北方园艺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生物预处理对苹果渣原料糖化及燃料乙醇发酵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微生物预处理途径制备苹果渣乙醇的特性,为纤维乙醇生产开拓新的廉价原料和低耗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不同用量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或褐腐菌(Gloeophyllum trabeum)单菌预处理及其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复合的双菌预处理、半固态或液态配料对苹果渣进行不同的预处理,再分别采用2种黑曲霉菌株糖化,2种酵母和2种工艺发酵,测定不同步骤醪液的糖化产糖含量、总糖含量、乙醇生成量等。【结果】半固态条件下,0.8 mL白腐菌菌悬液单菌预处理的促进糖化效果最强,原料总糖含量提高70.8%。液态条件下,黑曲霉与白腐菌复合预处理促进苹果渣糖化能力最强,总糖含量提高66.2%;黑曲霉原始菌株与UA8菌株对半固态预处理后苹果渣未表现促进糖化的作用,对液态预处理苹果渣糖化作用明显,且以UA8菌株作用较强,糖化产糖量达到14.2~15.5 g/kg。黑曲霉与白腐菌组合的乙醇生成量均高于其他预处理组,且以液态配料方式高于半固态方式。啤酒酵母发酵醪的乙醇产量较安琪酵母有所提高;一步法发酵酒精生成高峰较二步法提前,发酵周期短。【结论】在各步骤选定的菌种和用量条件下,苹果渣经微生物预处理、一步法发酵的技术路线是一条高产纤维乙醇工艺,发酵8d内乙醇生成量达到228.4 mL/kg(干渣)。
赵晓农施琳李晓明王争荣刘丹马惠玲
关键词:纤维乙醇苹果渣糖化
黄绵土中碳酸钙含量和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为探讨碳酸钙(CaCO_3)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向一种黄绵土中分别添加0、30、50 g·kg^(-1)CaCO_3模拟陕西省境内具有不同CaCO_3含量(9%~15%)的黄绵土,随后再添加0、20 g·kg^(-1)有机肥(M),交互组合设L0、L0-M、L30、L30-M、L50和L50-M等6个处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105 d),测定了土壤pH、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颗粒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CO_2释放量.结果表明:未施用有机肥时,土壤pH和MBC含量随CaC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CaCO_3含量对DOC、POC、ROC和有机碳氧化稳定性(Kos)无显著影响,其差异亦不会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当施用有机肥后,随着土壤CaCO_3含量增加,土壤pH上升、活性有机碳(MBC、DOC、POC和ROC)含量增加、Kos降低,土壤CO_2排放也随之增加.CaCO_3不仅能促进有机肥的矿化分解,而且它和有机肥会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的交互效应,其效果与CaCO_3含量密切相关.低量CaCO_3和有机肥对土壤CO_2的释放具有负的表观交互效应,但高量CaCO_3和有机肥对其产生正的表观交互效应.因此,CaCO_3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土壤中CaCO_3含量密切相关.在农业管理中,根据土壤CaCO_3含量合理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碳素循环和温室气体(CO_2)排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忠徽魏彬萌刘丹张霞王旭东
关键词:CO2排放有机碳组分交互效应黄绵土
生物炭对烤烟生长、根际土壤性质及叶片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烤烟生长、根际土壤性质及叶片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生物炭的烟田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烟杆生物炭用量(生物炭/(土+生物炭)×100%)分别为0%(对照),0.1%,0.5%,1%,2%,3%6个处理,依次记为B0、B0.1、B0.5、B1、B2、B3,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烤烟生长、烟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烟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分析烤烟生长指标、烟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烟叶重金属含量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B0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还苗期烟草的叶片数无显著变化,但烟草的株高、最大叶面积均增加;生物炭处理提高了团棵期烟草的叶片数、株高、最大叶面积、地上和根干质量。施用生物炭后,还苗期和团棵期烟叶的叶绿素含量总体均降低。与B0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明显影响了烤烟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其中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pH以及有机碳、全氮含量增加,全磷含量降低。此外,与B0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烟草根际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降低;铵态氮含量总体无显著变化;B1、B2和B3处理烟草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增加,其余处理无显著变化。与B0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总体降低了烟叶中重金属Pb、Cd、Cu和Zn的含量。【结论】施用生物炭促进了烤烟的生长,影响了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叶片中重金属含量,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用量为0.1%和1%时效果较佳。
邵慧芸张阿凤李紫玥刘丹李熠凡鲁璐王旭东王旭东张艳玲
关键词:烤烟农艺性状
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的制备
2014年
将2种聚酯酸酐(P(SA∶RA 20∶80),P(SA∶RA 30∶70))分别与伊维菌素溶于三氯甲烷中作为有机相,以聚乙烯醇水溶液为水相,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出2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采用光学显微镜考察所制备微球的形态及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显示,制备出的P(SA∶RA 30∶70)/IVM微球的平均粒径为(72.240±24.747)μm,载药量为19.67%,包封率为87.70%。P(SA∶RA 20∶80)/IVM微球的平均粒径为(64.18±26.14)μm,载药量为17.72%,包封率为87.27%。这表明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出2种伊维菌素聚酯酸酐微球。
孙睿李引乾李引乾刘丹李青梅董玲玲尚红梅钱单东
关键词:伊维菌素乳化溶剂挥发法微球
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2
2017年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跃的化学组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苹果枝条为原料,在300~6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在研究生物质炭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制备的生物质炭碳(C)的质量分数增加,而氢(H)和氧(O)质量分数下降,H/C及O/C比下降;生物质炭的脂肪族结构减弱,芳香性增强,稳定性升高;生物质炭输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P<0.05),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50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低温(≤40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培养期间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培养360 d后,BC300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38.25%、82.09%和63.53%;BC400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26.07%、65.61%和48.09%,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温(>40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培养初期(<40~60 d)增加了土壤MBC、WSOC及ROC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培养后期则减少了土壤MBC、WSOC、ROC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培养360 d后,BC500处理平均分别减少了0.27%、13.48%和14.67%,BC600处理平均减少7.80%、14.66%和15.79%,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BC500处理MBC含量除外)(P<0.05);生物质炭输入降低了土壤有机碳中ROC的比例,并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以及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库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考虑,在黄土高原土地区,500℃条件下制备生物质炭,既能保证有机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又不至于引起土壤活性碳库的过度降低,是生物质炭在农田土壤利用的最佳制备温度.
赵世翔于小玲李忠徽杨艳刘丹王旭东张阿凤
关键词:生物质炭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鲜食核桃冷藏期间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鲜食核桃冷藏期间氨基酸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品种间差异性,以辽核4号(L4)、西扶1号(X1)和西扶2号(X2)核桃品种为试材,采用0.03 mm聚乙烯(PE)袋包装后,在(0±1)℃、RH70 %~80%条件下贮藏,定期对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鲜食核桃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8.88%;氨基酸总量、人体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分(AAS)、味觉氨基酸及药效氨基酸含量均在30d内升至最高,之后保持下降趋势;贮藏期间,各种氨基酸组分含量受品种影响较大,其中以L4品种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最接近人体需要,利用率最高.
马艳萍吕新刚刘丹马惠玲
关键词:冷藏氨基酸组分必需氨基酸
兽用复方聚甲酚磺醛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有效治疗母畜子宫内膜炎,制备了兽用复方聚甲酚磺醛凝胶剂,并建立了其质量控制方法。以聚甲酚磺醛为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为基质制备凝胶。采用滴定法测定聚甲酚磺醛的含量。并分别将其在30℃±2℃、相对湿度65%±5%条件下进行加速3个月,室温避光条件下放置半年,2 500r/min离心30min进行稳定性考察试验。采用家兔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滴眼法观察该药对眼黏膜的刺激性。所制制剂质地均匀、细腻,主药鉴别、pH测定均符合阴道用凝胶制剂的规定。聚甲酚磺醛含量测定平均实际含量为39.83mL/L(n=3)。复方聚甲酚磺醛凝胶对家兔的眼黏膜无明显刺激性。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行,质量稳定、安全,符合黏膜用药制剂的规定,质控方法简单且结果可靠。
李园刘丹李会芳刘一霖汪坊李引乾
关键词:聚甲酚磺醛凝胶剂
拟南芥蛋白激酶基因BIN2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酶活性分析
2017年
为了研究蛋白激酶BIN2(BR-insensitive-2)的底物及其在BR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通过One Step Cloning方法将BIN2基因克隆至SUMO表达载体,利用SUMO标签促进目的蛋白表达和折叠的特性,对BIN2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进而检测BIN2的激酶活性。结果表明,纯化得到的BIN2具有自身磷酸化活性,并测得其酶活大小和动力学曲线。为进一步研究BIN2蛋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材料。
刘欣张双喜刘丹王晓峰陈少林
关键词:SUMO原核表达激酶活性
渭北旱塬农田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通过渭北旱塬黑垆土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6种耕作方式,即连年翻耕(CT/CT)、免耕(NT/NT)、深松(ST/ST)和免耕/深松(NT/ST)、翻耕/免耕(CT/NT)、翻耕/深松(CT/ST)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T/CT相比,NT/NT、ST/ST及3种轮耕措施减小了土壤力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NT/NT、ST/ST和NT/ST措施增加了20~5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R_(0.25))和平均质量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在0~10 cm土层,NT/ST、CT/NT、NT/NT和ST/S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T/CT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但3种单一耕作处理(ST/ST、NT/NT和CT/CT)下降幅度大于3种轮耕处理(CT/NT、ST/CT和NT/ST).与CT/CT相比,其他5种耕作方式均增加了农田0~200 cm土层的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NT/ST处理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显著提高了15.1%和27.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WUE与0~200 cm土层生育期和休闲期的蓄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生育期蓄水量与0~50 cm土层的WR_(0.25)呈显著正相关,与PA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20~50 cm土层的WR_(0.25)、PAD与玉米产量、生育期蓄水量以及WUE关系最密切;生育期蓄水量和WUE还与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免耕/深松是最适宜于渭北旱塬区黑垆土春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刘丹张霞李军王旭东
关键词:黑垆土耕作模式团聚体水分利用效率
种植方式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2
2019年
在连续9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分析了渭北旱塬小麦连作和小麦/玉米轮作两种种植方式下耕作措施对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SOC)含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下0~20 cm土层大于0. 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R_(0. 25))、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SOC含量、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WUE大多高于小麦连作。与连年翻耕(CC)相比,连年免耕(NN)、连年深松(SS)、免耕-深松(NS)处理主要增加了0~10 cm土层R_(0. 25)、SOC、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大于0. 25 mm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I_(SOC0. 25))。在大于10cm土层,NS处理的SOC含量有所增加,且提高了35~50 cm土壤R_(0. 25)、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I_(SOC0. 25)。相对于连年翻耕处理,免耕-深松处理的小麦产量和WUE均显著增加,且在小麦连作和小麦/玉米轮作两种种植方式下,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14. 25%、19. 30%; WUE分别增加了24. 98%、9. 89%。整体来看,小麦/玉米轮作比小麦连作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提高WUE,且免耕-深松相结合的轮耕措施是该地区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张霞张育林刘丹杜昊辉李军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