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健 作品数:5 被引量:37 H指数:3 供职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米槠人促更新林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CO2通量动态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为科学评价皆伐、火烧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吸存的影响,[方法]以福建省中亚热带36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散射红外CO2浓度探测仪和Licor-8100土壤碳通量系统,并结合Fick扩散法计算并分析0 80 cm不同深度土层CO2通量的日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地(RB)和皆伐地(RR)不同土层CO2浓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对照(CK)地土壤CO2浓度值(0 80 cm)分别是RB和RR的1.9、1.3倍;(2)各试验地土壤CO2通量(0 80 cm)表现为RB(1.99μmol·m2·s-1)>RR(0.99μmol·m2·s-1)>CK(0.96μmol·m2·s-1),除20 40 cm土层外,RB土壤各层CO2通量均显著高于RR和CK(P<0.05);(3)试验地不同土层CO2通量(0 80 cm)日变化幅度表现为RB>RR>CK,其中,RB土壤各层的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RR和CK(P<0.05),而RR与CK间的差异表现在0 5、10 20、20 40 cm土层(P<0.05);(4)拟合分析表明,各试验地不同深度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且RB的决定系数(R2)显著高于RR和CK;不同试验地各土层温度、含水量的双因素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单因素模型;Q10值显示,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各层的温度敏感性得到明显提高。 徐凯健 林伟盛 杨智杰 任婕 刘小飞 熊德成 谢锦升 杨玉盛关键词:土壤深度 皆伐 生态恢复条件下典型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侵蚀区的生态环境,但伴随产生的碳汇效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项目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该区自2000年开展生态治理以来马尾松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与碳增汇变化,同时借助2000—2013年政策治理数据以及社会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主要驱动因素对森林碳增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该治理区总碳储量由127.01万t增加到189.96万t,平均每年增长3.52%,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当地2000、2006和2013年的马尾松林碳密度分别为27.95、32.82和41.72 t/hm2,区域碳汇能力正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该区总碳储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海拔600 m和坡度25°以下区域,总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1.6%和50.9%。马尾松林碳密度随海拔和坡度上升而明显增加,表明其碳汇能力仍具备较大恢复潜力。3)主成分分析表明,治理区马尾松林碳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策治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其中政策治理是该区马尾松林碳增汇能力提升的最显著因子。 徐凯健 谢锦升 曾宏达 吕茂奎 任婕 杨玉盛关键词:红壤侵蚀区 生态恢复 马尾松 水土保持 亚热带典型红壤侵蚀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6年 福建省长汀县是中国南方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0年两次集中治理的推动下,当地生态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提取长汀县1975—2013年共6期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分析该区在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并探讨人类干扰与政策治理对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8年来,长汀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47.02%(1975)提升至71.47%(2013),在覆盖度结构上逐渐形成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占主导的格局;县域中部河田盆地的植被覆盖度由30.83%(1975)提升至60.34%(2013)。(2)在景观格局上,研究期间长汀县极低、低和中低覆盖度斑块平均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同时斑块密度增加,而中高、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扩大,表明封禁、造林等治理措施导致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不断汇聚成片。(3)植被覆盖度的提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海拔600 m和坡度25°以下区域,尤其在海拔400—600 m和坡度5°—15°区域最显著,表明植被的破坏和恢复过程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密切。(4)空间分析表明,在距离农户居民地边缘1.2 km的范围内,越接近居民地中心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越低、破碎度越大且恢复缓慢,但这种空间差异伴随治理进行正在逐步减弱。总体上看,长汀县生态治理和人类干扰的长期驱动影响,其恢复速度在不断提升。 徐凯健 曾宏达 任婕 谢锦升 杨玉盛关键词:红壤侵蚀区 植被覆盖度 生态恢复 基于MODIS影像分析福建省森林生长季变化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季的变化记录着全球环境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区域植被生长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需要进一步定量描绘出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 徐凯健 曾宏达 谢锦升 杨玉盛关键词:MODIS 亚热带 植被指数 亚热带福建省森林生长季与气温、降水相关性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16 2015年 植物生长季的变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2000-2006年间MODIS-NDVI影像数据集,使用TIMESAT软件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中,分别提取福建省不同森林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日期(Start of Season,SOS)、生长季结束日期(End of Season,EOS)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season,LOS)等物候参数,并与全省尺度的气温与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NDVI与当月月均气温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R2为0.72-0.79,p〈0.01),同期温度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相对于降水量更重要;而植被生长对降水量的响应存在大约2个月的时滞效应(R2为0.54-0.75,p〈0.01),说明前期的降水累积对于后续植被生长有较显著影响。福建省森林植被生长季持续时间约213-223 d,开始于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第98-103 d),结束于11月中旬前后(第316-321 d)。其中,南亚热带森林生长季长于中亚热带森林,相同气候条件下的阔叶林生长季时间略长于针叶林。另外,春季(2-4月)气温变化是导致福建省内2个气候带森林生长季开始时间、生长季结束时间及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伴随春季温度升高,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提前(R^2为0.83,p〈0.01),同时生长季长度延长(R2为0.80,p〈0.01)。7 a间,生长季持续时间呈现微弱延长趋势,总体延长幅度为2.4-3.1 d。 徐凯健 曾宏达 张仲德 谢锦升 杨玉盛关键词:遥感分析 植被物候 亚热带森林 春季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