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紫君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CD
  • 1篇等温线
  • 1篇动力学
  • 1篇氧化钛
  • 1篇有机质
  • 1篇水溶性有机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污染
  • 1篇热力学
  • 1篇污染
  • 1篇吸附解吸
  • 1篇吸附解吸行为
  • 1篇零价铁
  • 1篇纳米
  • 1篇纳米二氧化钛
  • 1篇纳米零价铁
  • 1篇解吸
  • 1篇解吸行为
  • 1篇核壳
  • 1篇二氧化钛

机构

  • 5篇广州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紫君
  • 4篇邓红梅
  • 3篇陈永亨
  • 2篇许楠
  • 1篇刘涛
  • 1篇王耀龙
  • 1篇吴宏海
  • 1篇黄静文

传媒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纳米二氧化钛对Tl(I)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批处理吸附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nano-Ti O2)对水溶液中Tl(I)离子的去除及其初步机理.结果表明,nano-Ti O2对Tl(I)吸附随p H而增大,当p H大于等电点(6.0)时,Tl(I)离子被迅速吸附,p H=10吸附率达99%.nano-Ti O2对Tl(I)的吸附在30 min内达到平衡,并满足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温度为288、303、318 K的条件下,Tl(I)初始浓度为10~1 000 mg·L-1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5.7、13.8、11.6 mg·g-1,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的ΔG和ΔH均为负值,表明该过程是自发的放热过程.实验证明,Ti O2是一种极具潜力的Tl(I)的吸附剂.
邓红梅王耀龙吴宏海刘涛张紫君武高远陈永亨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
CMC-g-PAA/AM/ATP水凝胶对水体中Cd(Ⅱ)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在凹凸棒黏土(ATP)的存在下,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主链,过硫酸铵(APS)作为引发剂,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作交联剂,与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进行接枝共聚,合成羧甲基纤维素-接枝-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凹凸棒黏土(CMC-g-PAA/AM/ATP)复合水凝胶。采用该种材料吸附去除水体中的Cd(Ⅱ),考察溶液初始p H、金属离子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吸附剂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反应的影响,并借助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初始p H范围在4.0~8.0内吸附效果佳,吸附反应在40分钟内达到平衡,整个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中放热。CMC-g-PAA/AM/ATP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水溶液中的Cd(Ⅱ),吸附机理包括静电作用、络合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
邓红梅张紫君许楠
核壳结铁纳米线对水中Cd^(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得到的核壳结构的铁纳米线(Fe@Fe_2O_3)进行了去除水中Cd^(2+)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溶液初始pH、金属离子浓度、反应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于吸附反应的影响。采用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弥散分析(ED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析去除机理。结果表明,Fe@Fe_2O_3纳米线可以有效快速去除水溶液中的Cd^(2+),吸附机理涉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无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张紫君邓红梅许楠陈永亨武高远
关键词:XPS
铁纳米线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被引量:5
2018年
为研究n ZVI(纳米零价铁)材料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核壳结构的n ZVI,即FSCNs(铁纳米线,Fe@Fe_2O_3core-shell nanowires).通过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p H、离子强度、FSCNs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ρ(Cu^(2+))、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u^(2+)去除率的影响,运用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热力学模型分析FSCNs对Cu^(2+)的吸附特性,并利用SEM(扫描电镜)、XRD(X射线衍射)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探讨FSCNs对Cu^(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1)在p H为5、离子强度为0.01 molL、FSCNs投加量为0.5 gL、反应温度为318 K条件下,FSCNs对Cu^(2+)产生的吸附容量最大,为387.6 mgg.(2)FSCNs对Cu^(2+)的吸附反应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此时的最大吸附率可达96%;FSCNs对Cu^(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2),表明化学吸附可能为该反应的限制步骤;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吸附结果(R^2≥0.992);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ΔG^0(吉布斯标准自由能)<0,ΔH^0(标准焓变)>0].(3)大部分Cu^(2+)在加入FSCNs后转化为Cu、Cu_2O和Cu O,被吸附在FSCNs表面,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可能是FSCNs去除水中Cu^(2+)的主要机理.研究显示,FSCNs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87.6 mgg,能快速高效吸附水中的Cu^(2+),应用前景良好.
罗梦婷邓红梅张紫君张紫君黄静文
关键词:纳米零价铁CU^2+
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TI(I)吸附行为的影响
Tl)是一种稀有、分散重金属,近年来,由于含Tl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Tl,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性Tl污染,在富铊矿区的受污染土壤中Tl的含量非常高(1.5-124mg/kg).笔者选用鸡粪、稻草秸秆,研究从...
邓红梅武高远张紫君陈永亨
关键词:土壤污染水溶性有机质吸附解吸行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