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方超

作品数:22 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面肌
  • 11篇肌电
  • 11篇表面肌电
  • 8篇电图
  • 8篇肌电图
  • 8篇表面肌电图
  • 7篇肌肉
  • 5篇腰椎
  • 5篇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突出症
  • 4篇椎间盘突出
  • 4篇椎间盘突出症
  • 4篇卒中
  • 4篇疗效
  • 4篇脑卒中
  • 4篇核心稳定性训...
  • 3篇腰部

机构

  • 21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延安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下城区...
  • 1篇石嘴山市第一...
  • 1篇杭州市大江东...

作者

  • 22篇吴方超
  • 7篇李建华
  • 6篇李建华
  • 4篇李扬政
  • 4篇廖志平
  • 3篇蒋红
  • 2篇宋海新
  • 2篇边仁秀
  • 2篇张凯
  • 2篇何晴
  • 1篇吕立江
  • 1篇吕凯
  • 1篇柯雪爱
  • 1篇叶晔
  • 1篇李水琴
  • 1篇赵卫华
  • 1篇毛旭丹
  • 1篇王达
  • 1篇周烨
  • 1篇于洋

传媒

  • 4篇中华物理医学...
  • 4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肌电“屈曲-放松反应”相关指标及其在颈椎病患者肌肉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颈椎病多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颈肩痛,可放射至头枕部或上肢,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1]。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信号是神经肌肉系统在进行随意性和非随意性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经表面电极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所获得的一维电压时间序列信号[2]。
吴方超李建华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颈椎病
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铵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铵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肌力与定量温度觉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分入神经松动组和对照组,神经松动组予以神经松动术加甲钴铵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甲钴铵口服治疗,治疗前、后...
宋红云李建华蒋红吴方超项翼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肌力
半掌踝足矫形器与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影响的比较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观察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25例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裸足、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行状态进行分析,记录三种状态下患者的步速、步频、健侧摆动相、患侧摆动相、跌倒风险和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频为(86.718±17.947)Hz,较裸足和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均显著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步态不对称系数为(0.086±0.070),与裸足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3 m起立计时行走时间较裸足时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均显著低于裸足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时的跌倒风险亦显著低于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半掌踝足矫形器和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均可有效纠正脑卒中患者的步态,降低其跌倒风险,且佩戴足跟镂空踝足矫形器的优势更加明显。
孟哲廖志平吴方超于洋李昌盛陶静琰
关键词:脑卒中踝足矫形器步态分析跌倒风险
基于不同角度的桥式运动表面肌电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桥式运动训练在小腿与床面呈不同角度时腰背及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为临床进行桥式运动训练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按照入选、排除标准招募19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关节角度仪固定下肢屈曲角度,分别采集小腿与床面的夹角为15°、45°和75°时受试者左侧腰3棘突位置竖脊肌、股四头肌内外侧头、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腓肠肌外侧头、胫前肌的肌电值,通过仪器自带软件分析不同动作下的肌电活动大小,分析不同角度下桥式运动时的单侧腰背及下肢肌群的肌肉激活情况。结果:随着小腿与床面形成夹角的角度增加,单侧腰背部及下肢所记录肌群的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总和逐渐减少,小腿与床面呈45°夹角和75°夹角时腰背及下肢肌群肌电激活程度均较15°角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与床面呈75°夹角情况时腰背及下肢肌群肌电激活程度较45°角时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腿与床之间的夹角在90°角范围内活动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受试者的终末端费力程度逐渐降低,较小的角度可获得更大的神经肌肉募集。
李扬政李建华吴方超
关键词:表面肌电桥式运动
综合肌群训练对腰突症患者核心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40例门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单纯针刺治疗组(n=20)和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组(n=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中位频率(MF)以及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治疗前2组患者的竖脊肌、多裂肌的AEMG、MF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AEMG、MF值和其自身比较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组AEMG值、MF值大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更能有效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群,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
赵卫华詹莉柴俊丽吴方超张文英李扬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核心稳定性训练表面肌电图
子宫表面肌电检测技术预测早产的研究进展
2022年
早产是产科较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即便随着临床医学发展与评估手段的不断更新,其发生率仍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早产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脑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早期精准的预测手段可有效改善早产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病残率。临床上常用的早产预测方法包括宫缩监测、超声宫颈长度检查及宫颈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测定等,但上述方法多是从形态学、生物标记物等方面进行的。子宫表面肌电图作为子宫发动宫缩时的子宫肌层生理学检测方法,具备实时、无创、客观等优势,有望成为精准有效进行早产预测的直接检测方法。本文从子宫检测表面肌电的原理、指标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吴方超吴竹兵王先岳
推拿后伸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观察推拿后伸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12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17~67岁,平均42.6岁;膨出型9例,突出型22例,游离型30例。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30min后,用推拿后伸扳法治疗;隔1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按Macnab腰椎疾患疗效评定标准,从疼痛、腰部活动功能、正常工作与生活等方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9个月,平均4.6个月。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均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按Macnab标准:优4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结论:推拿后伸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满意疗效,它作用点集中、椎体受力小、且力量可控性强,能减少意外损伤发生。
吕立江柯雪爱毛旭丹陈晓洁吴方超童洪杰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牵引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疗效及表面肌电指标分析
<正>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
吴方超蒋红李建华胡兴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肌肉核心稳定性训练表面肌电图
文献传递
不同体位下盆底运动对盆底肌肌电激活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体位对盆底肌肌电激活的影响并为盆底肌评估和训练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1月至3月浙江普陀医院产后门诊选取20例产后42 d至6个月女性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分别在平卧体位、双侧桥式运动、单侧桥式运动、主动单侧直腿抬高、主动双侧直腿抬高等5种体位下执行盆底肌最大主动收缩运动,采用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测试,同步采集盆底肌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对获取的平均肌电(AEMG)值进行分析。结果平卧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分别为(48.43±24.07)、(40.75±22.33)、(42.54±24.28)、(44.60±26.41)和(56.88±26.47)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时的盆底肌AEMG值显著下降(P<0.05),单侧桥式运动和主动单侧直腿抬高运动时盆底肌AEMG值存在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盆底肌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平卧体位、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分别为(2.87±1.64)、(9.24±6.17)、(13.28±5.70)、(15.15±6.76)和(35.37±15.02)μV,与平卧体位相比,双桥运动、单桥运动、单侧直腿抬高和双侧直腿抬高时的腹直肌AEMG值均逐步升高(P<0.05),且双侧直腿抬高时腹直肌的AEMG值较其余4种体位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体位对盆底肌收缩功能存在影响,双侧直腿抬高体位下进行盆底肌收缩可获得更大的肌电激活。
吕凯张美萍吴方超陈飞娜孔姿婷
关键词:桥式运动直腿抬高
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桥式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并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李水琴廖志平吴方超李建华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桥式运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