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颜创

作品数:14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城市
  • 3篇植物
  • 3篇气候
  • 3篇河流
  • 3篇浮游植物
  • 3篇城市气候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遥感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水库
  • 2篇气溶胶
  • 2篇人工神经
  • 2篇人工神经网络
  • 2篇筑坝
  • 2篇网络
  • 2篇污染
  • 2篇化学模拟
  • 2篇工神经网络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城...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宁...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赵颜创
  • 9篇赵小锋
  • 5篇彭希
  • 4篇刘乐乐
  • 4篇王宝利
  • 3篇刘丛强
  • 3篇旷达
  • 2篇汪福顺
  • 1篇崔胜辉
  • 1篇林剑艺
  • 1篇邓君俊
  • 1篇邓蕾
  • 1篇刘小龙

传媒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四届全国应...
  • 1篇第五届国际青...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厦门市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格局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高温热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威胁着人类健康。研究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的空间格局,可以识别灾害高风险区域,有助于预防和应对高温热浪灾害。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在历史气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温热浪案例库,分析了厦门高温热浪的基本特征。通过结合卫星遥感影像和人口统计数据,选取2010年的一次高温热浪事件,进行人口因子和环境因子叠加分析,研究了厦门市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的空间格局,得出如下结论:(1)厦门市高温热浪强度较轻,频率较高,偶尔会发生强等级高温热浪;(2)高温热浪人群健康的高风险区域集中在厦门本岛内,沿东北-西南方向呈带状分布,较高等级的风险热点主要位于湖里区江头街道的北部与东南部和思明区夏港街道大部分区域;(3)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的空间格局与环境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密不可分。本文对完善国内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分析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赵颜创赵小锋刘乐乐
关键词:高温热浪
厦门市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城市代谢理论目前被认为是系统解析城市病症结的重要切入点。能源是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代谢规律可以揭示城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代谢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为城市能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部门调研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流的城市能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系统分析能源在城市内部的流动过程,全面核算5种主要代谢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使用7个指标对能源代谢进行评价,进一步使用该方法系统研究了厦门市2009年能源代谢情况,结果表明:(1)厦门本地能源稀缺,对外依存度高,并且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煤炭和燃油,分别占能源总量的61%和23%。(2)代谢污染物CO_2、NO_2和废热首要来自能源加工转化,SO_2和PM2.5首要来自工业。(3)2009年能源代谢总效率为0.43 tce·t^(-1),在各部门中服务业及其他的效率最高,加工转化的效率最低,代谢效率与能源结构关系密切。(4)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为城市能源代谢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赵颜创赵小锋林剑艺崔胜辉
关键词:能量流
宁波市区秋冬季PM_(2.5)质量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该研究基于2013年11-12月的宁波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数据,分析了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探讨了PM_(2.5)与其它粒径颗粒物、气体污染物以及多个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规律,构建了包含气象和污染气体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了2类因子对宁波市PM_(2.5)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时间段内的宁波PM_(2.5)质量浓度范围为(100.66±72.98)μg/m^3,超过粗颗粒PM_(2.5-10)的质量浓度,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2)PM_(2.5)与3种污染气体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CO的质量浓度相关性最高,R=0.85。风速与PM_(2.5)呈现负相关,受西北-北风向影响下的PM_(2.5)浓度要明显高出其它风向影响下的浓度。降水对PM_(2.5)影响显著,降水日的PM_(2.5)平均质量浓度随降水强度呈现幂函数递减,为非降水日的48.4%。非降水日的PM_(2.5)浓度与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3)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气象和污染气体两类因子能够解释PM_(2.5)浓度82.4%的变异。其中,CO是影响宁波市秋冬季PM_(2.5)浓度的首要显著因子。本研究对明确城市PM_(2.5)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赵颜创旷达赵小锋
关键词:气象因子污染气体
河流-水库体系浮游植物生态地球化学模拟
本文分别以乌江河流及其水库为对象,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预测的浮游植物动态变化与实际监测的变化表现出很好地相关性。利用模型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pH值是响应河流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因子;而在水库中,pH值和溶解氧是...
赵颜创王宝利彭希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态地球化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空间自相关和景观格局指数的大气气溶胶动态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自相关和景观格局指数的大气气溶胶动态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属于城市气候环境应用领域的研究。该分析方法同时利用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值、空间自相关和景观格局指数从空间模式、数量、形态和结构方面综合分析了...
赵颜创赵小锋
文献传递
河流—水库体系浮游植物生态地球化学模拟
2012年
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基础环节,其群落结构的组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生产力,所以它们在水生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Frdneman,2004;Pham et al.,2005)。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是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关键生物指标。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往往呈现多元非线性的特点。因而模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存在很大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的兴起,因其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和非线性映射技术,在很多领域有很好的应用(石洪华,201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开始将神经网络应用于藻类生态建模。与其他方法相比,神经网络模型在藻类浓度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已经成为环境系统模拟的有用工具(Recknagel,1997;Recknagel and Kim,2006)。分别以乌江河流及其水库为对象,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预测的浮游植物动态变化与实际监测的变化表现出很好地相关性。利用模型进一步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pH值是响应河流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因子;而在水库中,pH值和溶解氧是响应浮游植物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
赵颜创王宝利彭希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城市化进程中绿色开放空间冷岛效应的多时相研究
绿色开放空间的冷岛效应已成为近年城市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选择厦门岛为研究区,以1987~2009年LandSat TM/ETM+夏季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绿色开放空间(林地、农田、水体)的几何...
赵小锋邓蕾赵颜创旷达
乌江梯级水库碳氮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被引量:5
2015年
以乌江梯级水库及相关河段为研究对象,对溶解CO_2和NO_3^-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溶解CO_2平均值为(113.6±105.7)μmol·L^(-1),变化为1.6~934.6μmol·L^(-1);NO_3^-平均值为(163.0±104.9)μmol·L^(-1),变化为0.4~632.0μmol·L^(-1).水库采样点溶解CO_2和NO_3^-的含量以及振幅均小于相应河流采样点.由于来源及影响因素不同,河流采样点CO_2和NO_3^-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筑坝建库后,水库浮游植物生物作用增强,成为影响物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C和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在一起,致使水库CO_2和NO_3^-表现出显著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梯级水电开发显著改变了原始河流C和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
王宝利刘丛强汪福顺刘小龙彭希赵颜创
关键词:浮游植物水电开发
基于城市环境气候图的宁波大气环境分析与调控对策被引量:13
2017年
城市化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城市气候和环境,产生了诸多气候环境问题,需要有效的城市气候环境信息与调控对策来应对和缓解,城市环境气候图在城市气候环境的规划与调控方面提供了重要指导。在传统城市气候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季节、多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具有复杂下垫面和明显季节性气候特征的宁波市区为案例,综合运用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中尺度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热负荷、大气污染、通风潜力和风场及整体的城市气候环境进行多季节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在形成城市气候环境的主要要素方面,城市热负荷、大气污染物分布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性差异,宁波市春、夏季同时受热负荷和大气污染影响,冬季仅受大气污染影响,秋季受二者影响均较小;通风潜力的空间格局各季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风环境复杂多变,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性差异。对城市气候环境的整体分析发现,城市气候环境高价值区和中价值区主要分布于山林、农田和水体,高风险区位于北仑、镇海和杭州湾南岸的沿海重化工业带,中风险区分布于江北区东部、鄞州城区东西两翼、慈溪城区和奉化城区东北部等工厂厂房密集的区域。进一步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风道规划方案和气候环境调控对策,包括2条一级风道、5条二级风道、3条受海陆风影响的三级双向风道、12条受海陆风影响的三级单向风道、13条受山谷风影响的三级单向风道和七类城市气候环境调控对策。提出的多季节、多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构建方法适用于季风气候地区复杂气候环境的分析与评估研究,能够提高城市气候环境分析的综合性和准确性,并能够通过风道规划及相关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改善城市热负荷和大气环
刘乐乐赵小锋赵颜创邓君俊
关键词:城市气候热负荷风环境城市规划
宁波城市热岛随城市化演变的多指标综合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4─2010年间冬、夏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热岛强度、热岛面积、景观格局指数综合分析了宁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在冬、夏两季的演变趋势,得出如下结果,(1)强度方面,冬季平均热岛强度为1.57℃,夏季为8.67℃,夏季明显强于冬季;热岛强度在夏季呈增强趋势,在冬季呈变弱趋势。(2)热岛面积方面,在冬季,平均89%的建成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而在夏季,该比例为98%。无论冬夏,热岛面积均随城市化的发展持续增加。(3)数量方面,热岛景观在冬季以低等级热岛斑块为主,占热岛面积的96%左右,夏季以中、高等级热岛斑块为主,比例约为热岛面积的92%。无论冬夏高等级热岛斑块个数均随着城市化进程显著增加。(4)形态方面,无论冬夏主要热岛景观类型乃至整个热岛的斑块形状均变得更加复杂。(5)结构方面,热岛景观在冬季总体上逐渐破碎化,各类景观趋向均匀,多样性增加。在夏季则逐渐聚集,逐步向以高等级斑块为主导的格局方向发展,多样性降低。(6)空间分布方面,随着城市化进展,冬夏两季热岛景观斑块都经历了数量增加、等级升高的变化。冬季在北仑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两个热点区,夏季在三江口周边、甬江口两岸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三大高温片区。利用多指标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反映城市热岛的演变规律,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赵颜创赵小锋旷达
关键词:城市热岛城市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