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素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高新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梗死
  • 3篇血清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急性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老年
  • 2篇高血压
  • 1篇胆红素
  • 1篇胆红素水平
  • 1篇地平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狭窄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心肌

机构

  • 11篇西安高新医院
  • 1篇商洛市中心医...
  • 1篇汉中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代晓杰
  • 11篇董素娟
  • 2篇刘建军
  • 1篇武涛
  • 1篇张红星
  • 1篇陈丽娜
  • 1篇田冰锋
  • 1篇周军

传媒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19
  • 7篇2016
  • 3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胆红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38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病例组219例和对照组166例,收集相关临床指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且比较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和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年龄、吸烟、糖尿病、直接胆红素(DBIL)、空腹血糖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总胆红素(TBIL),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越低(均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TBIL和DBIL水平均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06;P=0.003),但2组血清I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年龄,吸烟,糖尿病,DBIL,空腹血糖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贾颐代晓杰董素娟
关键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胆红素
糖耐量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流行病学研究[1]表明,血糖及糖耐量异常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由于脑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血糖代谢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3]。本研究为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及糖耐量试验(OGTT)在其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发生分组,观察其血糖及糖耐量,现报告如下。
董素娟代晓杰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0例脑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10例脑动脉夹层(CAD)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2006年6月—2013年1月收治10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15~6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吸烟史者5例,均无糖尿病家族史;自发性脑动脉夹层6例,创伤性脑动脉夹层4例(2例为脑血管介入治疗引起的并发症,2例为运动后创伤);6例为颈动脉夹层,2例为大脑中动脉夹层,1例为椎动脉夹层,1例为大脑后动脉夹层。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显示:血管闭塞6例,其中左颈内动脉(LICA)C1段闭塞3例,左大脑中动脉(LMCA)M1段闭塞1例,右颈内动脉(RICA)C6段闭塞1例,右椎动脉(RVA)V1段闭塞1例;重度线样狭窄2例,其中右大脑中动脉(RMCA)M1远端狭窄1例,左大脑后动脉(LPCA)P2段狭窄1例;局部血管分层狭窄2例,其中LICA C1段分层狭窄1例,LICA C2段内膜分层狭窄1例。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支架植入等治疗后,所有患者病变血管全部再通,血管形态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示所有患者血管形态稳定,未出现再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DSA检查结果显示双腔征和内瓣膜是CAD的特征性表现。目前对于抗凝治疗或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仍存在争议,抗栓治疗仍是CAD确诊后的首选方案,治疗后需动态随访并及时复查DSA,血管内支架治疗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
贾颐代晓杰董素娟樊同刘建军
关键词:脑动脉疾病抗凝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线粒体DNA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AMI组),纳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58例(NCHD组),比较两组患者线粒体DNA(mt D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之间的差异,并将AMI组中mt DNA与TNF-α、CRP、IL-6和IL-8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组mt DNA、TNF-α、CRP、IL-6和IL-8均显著高于NCHD组(P<0.05),AMI组mt DNA与TNF-α(r=0.574,P<0.05)、CRP(r=0.382,P<0.05)、IL-6(r=0.487,P<0.05)和IL-8(r=0.298,P<0.05)之间分别呈正相关。结论:AMI形成过程中可能导致mt DNA释放入血,并可能是AMI引起炎症反应的原因。
贾颐代晓杰董素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线粒体DNA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美金刚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对血清VEGF和E2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美金刚对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雌二醇(E2)的影响。方法选取VD患者100例(年龄≥65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0.8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金刚,起始剂量为5 mg/d,前3 w按照每周5 mg的速度递增,从第4 w开始,维持在20 mg/d。两组疗程均为半年。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 w,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ADL)评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和痴呆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 w和24 w测定患者血清VEGF和E2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和ADL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 w和24 w,两组VEGF含量虽有升高,但不明显;而两组E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美金刚联合吡拉西坦治疗VD,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VEGF和E2的含量有关。
代晓杰董素娟贾颐
关键词:美金刚血管性痴呆雌二醇
急性后循环梗死支架取栓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7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16例患者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发病在4.5-6h),其中基底动脉中下段闭塞7例,基底动...
田娜娜贾颐代晓杰樊桐武涛董素娟李向斌刘塞兵宁博苏利张红星
文献传递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调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83例随机分为标准组42例和强化组4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此基础上,标准组和强化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和40 mg/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4周血压、血脂相关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前后12周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HI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和巴氏量表(BI)评分。记录两组观察期内用药不良反应和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其中TC和LDL-C水平强化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两组NHISS、mRS评分下降,BI评分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NHISS、mR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标准组(P<0.05或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调脂和改善神经功能效果更好。
董素娟周军代晓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高血压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神经功能
醒脑静注射液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脑水肿及炎性介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01—2013-12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微创穿刺引流与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血清AQP4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脑水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血清AQ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术后脑水肿的症状,降低炎性介质水平,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代晓杰董素娟贾颐刘建军陈丽娜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脑水肿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80岁以上老年患者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IVT治疗,将年龄≥80岁接受rt-PA(0.9 mg/kg)静脉溶栓患者定义为老年IVT组,将年龄≥80岁未接受静脉溶栓患者定义为老年非IVT组;根据年龄大小将接受静脉溶栓患者分为老年IVT组(≥80岁)及年轻IVT组(<80岁)。记录患者的颅内出血情况及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的显效率及7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90、180 d,老年IVT组患者的显效率均高于老年非IVT组(P<0.05)。老年IVT组患者的7 d病死率略低于老年非IV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IVT组、年轻IVT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治疗80岁以上老年患者急性缺血性中风,且不增加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
贾颐代晓杰董素娟田冰锋
关键词: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缺血性中风
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2月于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均给予降压、降脂、降糖、改善循环、抗血小板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加曲班,治疗周期为10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9.1%,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出血性梗死、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加曲班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疗效,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代晓杰董素娟贾颐
关键词:阿加曲班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聚集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