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卓
- 作品数:19 被引量:233H指数:8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公交动态速度引导-驻站控制-信号优先协同控制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交动态速度引导‑驻站控制‑信号优先协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采用公交路段速度引导算法,进行实时公交速度引导;步骤S2、建立公交优先需求计算模型计算公交优先相位需求的优先时长、行驶速度和驻站时长...
- 马万经欧诗琪王玲余婧婷刘圣月马卓
- 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CT亚型分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根据CT影像资料将累及双髁的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进一步进行亚型分类,并探讨该亚型分类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双髁B型)患者资料:男31例,女16例;年龄21~65岁,平均4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分析患者的X线片及CT影像资料,记录骨折块位置、骨折形态、骨折线走行起止等,根据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解剖分区进一步分为4个亚型:A型为全内髁连同部分外髁的劈裂骨折;B型为双后髁骨折,累及后内及后外象限关节面;C型为全内髁伴后外侧胫骨平台关节面骨折;D型为内侧胫骨平台粉碎伴后外侧关节面骨折。临床上根据不同的亚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44例(93.6%)患者的骨折线斜向走行,同时位于矢状面和冠状面,在外侧胫骨平台主要累及后外象限。47例患者根据骨折形态进一步分为4个亚型:A型3例(6.4%),B型20例(42.5%),C型16例(34.1%),D型8例(17.0%)。35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为12~21周(平均15周)。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3分(83~97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25°(105°~150°)。结论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双髁B型)基于CT的亚型分类,有助于深刻理解骨折形态特征,对手术体位、切口入路、内置入物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马卓张世民胡孙君杜守超张英琪
- 关键词:胫骨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分类
- 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矫正:利用骨膜瓣减少术后植骨吸收被引量:1
- 2010年
- 马卓张世民(审校)
- 关键词: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正桡骨远端骨膜瓣术后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侧位一次性准确置入导针的手术技巧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标准股骨颈侧位导针定位技术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6月应用术中标准股骨颈侧位透视定位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组),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79.5±7.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2例,31-A2型24例,31-A3型5例。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采用传统透视方法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的4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77.2±9.9)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1例,31-A2型33例,31-A3型3例。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打人导针的平均曝光次数、导针在股骨颈侧位调整位置的平均曝光次数及一次性打入导针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打入导针的曝光次数平均分别为(26.1±6.9)、(32.8±8.6)次,在标准股骨颈侧位透视下导针调整的曝光次数平均分别为(1.6±0.9)、(3.6±1.8)次,一次性打入导针的准确率分别为58.5%(24/41)、14.9%(7/47),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术中利用标准股骨颈侧位有助于准确定位导针在股骨头的位置,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务人员的X线曝露量。
- 胡孙君张世民张英琪杜守超马卓姚勐炜张立智
- 关键词:髋骨折髓内骨钉术中透视
- 股骨顺向髓内钉大转子进钉点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股骨近端外偏角型顺向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和股骨近侧干骺端骨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进钉点位置选择是该髓内钉插钉技术的要点之一,既要保证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又要尽可能避免软组织损伤,减少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股骨近端大转子形状不规则,邻近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与从梨状窝、粗隆窝等处进钉相比,从大转子顶点进钉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中失血少、软组织损伤小等优势,但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臀中肌止点损伤;从大转子顶点附近不同位置进钉,对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操作亦有不同影响。该文就股骨顺向髓内钉大转子进钉点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马卓张世民
- 关键词:股骨大转子进钉点臀中肌
- 公交动态速度引导-驻站控制-信号优先协同控制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交动态速度引导‑驻站控制‑信号优先协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采用公交路段速度引导算法,进行实时公交速度引导;步骤S2、建立公交优先需求计算模型计算公交优先相位需求的优先时长、行驶速度和驻站时长...
- 马万经欧诗琪王玲余婧婷刘圣月马卓
- 文献传递
- 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与PFNA治疗的回顾性对比研究
- [目的]比较髓外DHS(dynamic hip screw)与髓内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术中或术后外侧壁破裂对功...
- 张世民祝晓忠黄轶刚王欣张英琪马卓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外侧壁骨折内固定DHSPFNA
- 文献传递
- 外侧壁危险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AO/OTA-A2.2,A2.3)DHS 与PFNA 治疗的对比研究
- 的]比较髓外DHS(dynamichipscrew)与髓内PFNA(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治疗外侧壁危险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unstablepertrochantericf...
- 张世民祝晓忠黄轶刚王欣马卓
-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被引量:29
- 2015年
-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 胡孙君张世民张英琪杜守超马卓姚勐炜张凯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
- 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地图研究被引量:26
- 2017年
- 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结论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张英琪张世民熊文峰马卓杜守超胡孙君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