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烨
- 作品数:37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人面部骨骼老龄化的测量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不同年龄段中国人头面部骨骼进行测量,以期发现面部骨骼老龄化改变的特征性参数及数据。方法采集120例不同年龄段中国人的颅面骨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容积重建,将其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组(每组男、女性各20例),对眶下缘角、眶对角线比值、眼眶梯形角、外侧眶缘角、上颌骨突角、蝶鞍一鼻根间距、上颌骨角和梨状孔角8个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对比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性的蝶鞍一鼻根间距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男性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青年期到中年期,男、女性均出现了上颌骨角减小及眶对角线比值增加,此阶段男性梨状孔角和女性眼眶梯形角亦有显著减小;女性的外侧眶缘角则从青年期到老年期显著减小;眶下缘角和上颌骨突角未见明显的老龄化改变。结论上颌骨角、眶对角线比值是面部衰老的重要标志,蝶鞍一鼻根间距和梨状孔角可作为男性衰老指标,而眼眶梯形角和外侧眶缘角可作为女性衰老指标,眶下缘角和上颌骨突角不适合应用于中国人老龄化的评估。
- 赵烨严晟梁灵刚王振傅田恬侯洪涛杨光钊吴溯帆
- 关键词:衰老老龄化
- 耳甲软骨用于鼻中隔延长治疗短鼻畸形
- 孙燚吴溯帆潘蕾冀宇冯啸赵烨
- 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测量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面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面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面,在口角外侧(26.0±5.0)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面。24侧(85.7%)面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面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mm、(29.7±8.4)mm、(33.5±6.9)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mm、(1.85±0.12)mm、(2.45±0.48)mm。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mm;在正中矢状面处,颏下�
- 赵烨李婧宇张磊来方远顾勤浩吴溯帆
- 关键词:解剖学动脉面部
- 透明质酸类填充剂酶解实验研究
- 目的 测定不同品牌和型号透明质酸制剂的酶解时间,研究温度、透明质酸酶剂量、透明质酸酶浓度对透明质酸制剂酶解时间的影响,观察透明质酸酶的临床应用效果,为透明质酸酶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梁灵钢吴溯帆赵烨
- 眼眶区年轻化技术的探讨
- 严晟吴溯帆石杭燕朱保潘蕾郭金才孙燚冯啸曾海峰冀宇冯薇赵烨梁灵刚
- 浙江地区成年人骨性眶缘测量及其与衰老的关系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考察颅面部骨性眶缘的参数(眶缘面积、上下眶缘对角线长度、内外眶缘对角线长度)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及其在面颅老化中的意义,为临床年轻化治疗提供思路和解剖学依据。方法采集114例不同年龄段的浙江籍成年人(青年男性22例、女性20例,中年男性23例、女性14例,老年男性18例、女性17例)颅面骨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三维图像导出,采用Adobe Photoshop(2018版)软件测量上下眶缘对角线(L1)和内外眶缘对角线(L2)长度及骨性眶缘面积(S),对眶缘面积进行分区(S1、S2、S3、S4)测量和分析,对比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以上参数的差异。结果随年龄增大,男女性上下对角线长度有显著增加(P<0. 05),但不同性别L1长度发生显著增长的时间段不同,在中年组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各个年龄组内男性的内外对角线长度均大于女性(P<0. 05),但L2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P>0. 05);男性的骨性眶缘总面积随年龄变化不明显,但眶缘平面分区面积S1、S2、S3随年龄增长而增大,S4反而缩小;女性骨性眶缘面积整体上随衰老而增大,增大的主要为眶下半部,即S3和S4区域。在中年期男性的骨性眶缘面积大于女性(P<0. 05)。结论浙江籍成年人的骨性眶缘面积随衰老而发生变化,男性与女性的变化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女性的骨性眶缘面积增大更明显,主要表现为眶下半部扩大。男性眶缘总面积虽然随老龄化无明显改变,但其区域面积和形态发生变化。
- 潘蕾冯微赵烨金婷婷李婧宇吴溯帆
- 关键词:衰老
- 头皮撕脱伤患者的诊治流程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通过回顾和分析临床资料,总结及评价头皮撕脱伤患者的诊治流程。方法收治的26例头皮撕脱伤患者中,全头皮撕脱15例(包括5例超全头皮),部分头皮撕脱11例,其中16例伴发颅骨外露,2例伴发失血性休克。急诊时的一期治疗措施为:吻合血管回植术11例,头皮修薄回植术9例,颅骨钻孔+二期植皮术4例,游离皮瓣修复术1例,局部皮瓣转移术1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更换术式、术后创面的二次处理、术后效果,以及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总结出最优化的处理手段。针对不同程度头皮撕脱伤的临床资料,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及治疗经验,提出头皮撕脱伤的诊治流程。结果吻合血管回植后的成活头皮形态和功能恢复最佳,毛发恢复生长,术中发现血运不良的病例,改行头皮修薄回植。针对14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术中情况,提出了10种相应的处理方法。结论在处理头皮撕脱伤时,应根据伤情按诊治流程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 冯啸严晟孙燚郭金才石杭燕潘蕾赵烨吴溯帆
- 关键词:头皮撕脱伤
- 颞部注射填充致颅内栓塞的解剖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颞部注射填充致颅内栓塞的解剖机制和危险因素。方法 (1)对4个(8侧)成人头颅标本血管行乳胶灌注,对颈外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额支眶上缘水平段的血管(简称选取段动脉)进行解剖,获取血管铸型,测量其长度、起止点口径及体积(排水法)。(2)从浙江省人民医院影像库中获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20例成人头颅CT血管成像数据(排除有颈部血管疾病者),对颈外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额支眶上缘水平段血管长度、起止点口径及体积进行测量。(3)由5位整形外科医生使用压力模拟测定设备按照临床操作习惯对真实颅骨模型颞区进行大力按压,并维持2 s,测得最大压强值,用最大压强值减去颈总动脉基础压强值[设置为90、120、150、200 mmHg(1 mmHg=0.133 kPa)4个等级],得到对颞区产生的额外的压强值。结果 (1)4个成人头颅标本共采集8条动脉,选取段动脉血管铸型形态均完整,血管长度为(169.5±7.2) mm,起点口径为(4.29±0.28) mm,终点口径为(1.31±0.15) mm,体积为(1.56±0.21) ml。(2)20例成人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3~53岁,其血管长度为(172.2±7.6) mm,起点口径为(5.63±0.43) mm,终点口径为(1.77±0.16) mm,体积为(1.59±0.23) ml。(3)5位医生对颞区局部按压产生的额外的压强值为(127.2±10.1) mmHg(113.8 ~138.6 mmHg)。结论当同时具备填充或挤压进入颞浅动脉注射量超过1.6 ml、动脉损伤和颞部大力挤压(局部压强大于基础压强110 mmHg以上)3个条件时,注射物可能自颈总动脉枢纽逆流入颈内动脉而进入颅内,此为颞部注射填充导致颅内栓塞的可能机制。
- 晋培红顾勤浩陈璐璐王吉俞淑凤冯啸赵烨严晟孙燚吴溯帆
- 关键词:颅内栓塞填充剂脑梗死
- 齿槽裂对唇裂患者鼻畸形的影响
- 目的:总结5 年来齿槽裂患者鼻畸形的治疗疗效.方法:对照5 年来78 例齿槽裂患者术前、术后的鼻形态,根据患者特点,在CT 三维重建影像的指导下,予以齿槽裂植骨.3 至6 个月后再予以鼻畸形整形.
- 朱保赵烨冀宇冯啸
- 兔耳透明质酸血管栓塞后针刺出血的安全性和效果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血管栓塞后针刺出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兔耳30只,在兔耳耳郭动脉内注射透明质酸填充剂,形成动脉栓塞模型。将兔耳模型随机分为针刺出血组、透明质酸酶组、未处理组3组并进行相应处理。对3组兔耳进行外观观察、坏死面积测量、组织学检查。结果针刺出血组针刺后,针眼位置出现微量的透明质酸溢出,在接近血管的针刺点出现点状出血甚至大量出血并引发血肿。组织切片显示,针刺出血组1 d后耳后中央动脉及远端分支动脉血管内仍充满透明质酸填充剂,周围组织出现坏死。12 d后,3组均出现耳尖和耳缘不同程度结痂坏死。未处理组、针刺出血组、透明质酸酶组结痂坏死面积分别是33.6%、22.0%、12.6%,透明质酸酶组和针刺放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3,P<0.05)。将近80%针刺出血组兔耳在针刺区域出现感染、瘀血等表现。结论透明质酸动脉栓塞后,针刺出血组疗效不如透明质酸酶组,还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改变。
- 张磊赵烨潘蕾刘正闯吴溯帆
- 关键词:透明质酸注射美容血管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