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坚
- 作品数:94 被引量:539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验证
- 2011年
- 目的:检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剂量误差,建立IMRT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取12例IMRT计划,分别移植至IMRT验证模体,计算剂量分布,并于剂量均匀处放置测量点,利用电离室测量出其实际剂量.同时,针对12例IMRT计划,利用二维电离室矩阵MatriXX进行平面相对剂量验证.结果:12例调强计划中,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0.63% ± 0.74%,计算值的误差控制在±2%以内,平面相对剂量验证的γ指数通过率为95.34%±1.50%.结论:利用指形电离室、MatriXX的剂量测量验证能有效检验IMRT计划计算和执行的误差,可作为每个病人治疗前的剂量验证常规方法.
- 郭和锋庄名赞陆佳扬陈志坚
- 关键词: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 疤痕瘤术后小分次放疗的治疗价值被引量:1
- 1999年
- 1994 年1 月~1998 年10 月我科使用100 ~140 K V X 线对61 例疤痕瘤术后患者进行放疗。方法: 常规照射及小分次照射。常规治疗组照射剂量 D A75 ~24 Gy5 ~12 次, 中位剂量18 Gy9 次; 小分次 D A15 ~28 Gy3 ~7 次, 中位剂量16 Gy4 次。结果: 疤痕瘤术后小分次放疗的治疗具有疗程短、治愈率高、不影响手术切口正常愈合、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 彭逊李德锐陈志坚李东升陈世坚
- 关键词:放射疗法术后
- 乳腺癌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技术被引量:2
- 2004年
- CT模拟定位系统为Picker公司的ACQPlan软件系统和PQ5000螺旋CT组成。病人用真空袋固定体位,于治疗体位下在PQ5000CT上行定位扫描获得图像资料;在ACQPlan系统上用视束观(BEV)并借助有关轮廓线及各种断面和三维立体图像于数字重建图像(DRR)设计照射野。技术一采用锁骨上野上半野及切线野前半野及二个等中心,辅以转床和挡块消除锁骨上野和切线野的交叉。技术二采用锁骨上半野及切线1/4野、用同一等中心,有适形挡块挡去肺组织。二种定位方法均准确可行,技术二因为只有一个等中心点,治疗摆位更加方便,但因为采用的下半野长度经常超出了楔形板的长度,故无法使用楔形板,会使胸壁的剂量分布均匀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陈创珍陈志坚洪红光李德锐
- 关键词:乳腺肿瘤放疗技术CT模拟定位
- 不同调强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放疗计划的比较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1例胸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分别制定双弧RA与5野dIMRT 2组放疗计划,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T)。结果:PTV1(64):RA与d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除了其CI明显优于dIMRT(P<0.05)。PTV2(54):RA的V93、V95比dIMRT覆盖更好,V105亦明显高于dIMRT(P<0.05)。脊髓计划区和脊髓的Dmax RA与dIMRT无明显差异,RA的肺V5、V10、V13高于dIMRT(P<0.05),V20、V30、MLD则明显比dIMRT低(P<0.05)。MU:RA(345±16)较dIMRT(663±71)减少48%(P<0.05)。TT:RA(137±0.5)s较dIMRT(174±20.4)s减少21%(P<0.05)。结论 :2组计划均能满足计划要求,RA在很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有效保护脊髓及脊髓计划区的同时降低肺V20、V30、MLD,MU减少,TT缩短,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同时器官运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放疗的影响亦减小。因此,RapidArc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 张武哲黄宝添吴丽丽陈志坚陈创珍
- 关键词:食管肿瘤剂量学
- 第十一届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学术会议胜利结束
- 2016年
- 由泛珠江区域肿瘤放疗协作组(PPRA-RTOG)、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放射科医学院、香港防癌会、何鸿超医学基金会、香港鼻咽癌研究学会、香港头颈科学会、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第十一届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学术大会暨纪念何鸿超教授鼻咽癌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4月14—17日在深圳、香港两地成功召开。
- 陈志坚邓小武卢泰祥
- 关键词:肿瘤放疗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54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2例,单纯手术16例,手术+化疗9例,手术+化疗+放疗3例,单纯放疗3例,放疗+化疗11例,单纯化疗7例,手术+放疗5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8.1%、19.5%和8.7%。加化疗的综合治疗组预后优于局部治疗组(P=0.017)。结论: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疗法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李东升陈志坚林灿峰林柏翰
- 关键词:食管肿瘤小细胞癌
- 食管癌p53过量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1998年
- 为了解p53过量表达和食管癌临床特点的关系,以及对放射敏感性和预后的影响。作者收集1989年4月至1993年12月保存完好、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放疗前食管癌病理标本64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食管癌中p53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p53蛋白表达和病灶长度、淋巴结转移、死亡原因、近期疗效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有57.8%(37/64)的肿瘤呈p53蛋白阳性反应,p53过量表达和食管癌病灶长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和生存情况无关,因远处转移死亡者的p53蛋白阳性率高于局部复发者(P<0.05)。作者认为p53的过量表达不能作为单独的预后指标用来判断食管癌单纯放疗后的近、远期疗效。
- 陈志坚李淳郑明章郑瑞明李德锐
- 关键词:食管肿瘤P53蛋白放射疗法预后
- 17例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的结果评价
- 2005年
- 目的:评价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17例,放射治疗方法均为前程常规放射治疗(2.0 Gy/次,5次/周,共40 Gy)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2次/d,1.6 Gy/次,10次/周,共25.6 Gy),全疗程总剂量65.6~70.8 Gy,36~39分次,40~43 d完成.结果: 随访时间4~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4.7%、39.2%、39.2%,中位生存16个月.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58.8%、39.2%、29.4%.死亡10例(复发和转移).未发生食管出血、穿孔或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结论: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较常规放射治疗效果好.
- 郭隆佳陈志坚周明镇陈创珍
- 关键词:超分割放射治疗预后
- 基于锥形束CT的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与体质量变化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对基于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进行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放疗(VMAT)中摆位误差和体质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02例接受IMRT或VMA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机载CBCT每周扫描,与定位CT图像匹配后获取摆位误差数据,同时每周记录患者体质量变化,连续6周。结果全部患者在左右、背腹、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11 5±0.125 3)cm、(-0.017 6±0.123 3)cm、(-0.014 1±0.156 7)cm,三个方向上的平均系统误差在0.02 cm以内,平均随机误差在0.2 cm以内。不同周(次)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质量随治疗进行而持续下降,平均下降近3.5 kg。体质量变化与周(次)之间呈负相关,体质量下降与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相关(P〈0.01)。结论患者的摆位误差未发现随着疗程进行出现明显变化,但患者治疗期间体质量的下降对于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产生一定影响。
- 庄婷婷郭和锋王国喜林正忠陈志坚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疗法摆位误差
- 3227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生存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总结常规放疗技术和治疗策略变化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1989年9月至2007年2月间,首程治疗鼻咽癌3227例。按治疗技术的演变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89年至1995年,60Co治疗,规则野照射,耳前野+前颈切线野;第2阶段,1996年至2001年,直线加速器或60Co治疗,面罩固定低熔点铅不规则野照射,面颈联合野DT36~40Gy后改面颈分野,或面颈联合野后界避开脊髓,后上颈部用电子线照射;第3阶段,2002年至2007年,病人CT模拟定位,TPS设计,DVH评价治疗计划,直线加速器低熔点铅或MLC不规则野照射。同时对N2~3期病人同期化疗,大部分病人用PF方案(DDP+5-Fu)。[结果]随访结果,5年和10年总生存率,第1阶段为54.2%和47.2%,第2阶段为64.5%和54.6%,第3阶段的5年总生存率为71.1%。3个阶段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77,P=0.000)。局部晚期即Ⅲ~Ⅳ期的病人占所有病人的比例,第1个治疗阶段为83.8%,第2个治疗阶段为70.2%,第3个治疗阶段为73.9%。Ⅲ期病人5年总生存率比较,第1阶段为病人57.6%,第2阶段为61.7%,第3阶段为66.7%(χ2=6.510,P=0.039)。Ⅳ期病人总生存率比较,第1阶段为34.3%,第2阶段为45.0%,第3阶段为53.8%(χ2=22.289,P=0.000)。[结论]近20年来鼻咽癌治疗治疗技术和治疗策略演变进步,显著提高了治疗后病人的生存率。
- 李德锐陈志坚陈创珍陈建洲李东升周明镇林志雄
-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疗法常规放疗放射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