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6例疑似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镜联合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IC组(n=76)与非IC组(n=40)。早期完成腹部CT平扫检查,并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腹部CT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和二者联合早期诊断I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IC组中,D-二聚体水平为1.52(0.52,1.21)μg/mL,68例(89.47%)患者腹部CT异常,均高于非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高(0.936),腹部CT次之(0.872),D-二聚体最低(0.813)。腹部CT、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89.47%,57.89%、95.00%和97.37%和82.50%。结论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 豆正莉郑可佳何雪张立翱
- 关键词:D-二聚体腹部CT缺血性结肠炎
- 77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诊治分析
- 2010年
- 目的总结探讨细菌性肝脓肿(PLA)的病因、临床表现、病原菌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抗生素组、经皮穿刺引流组、外科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肝脓肿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肝右叶多见,其症状以发热伴右上腹痛最多见,细菌来源最常见为隐源性(53.25%),其次为胆源性(27.27%)和肺源性(7.79%),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13%),肺炎克雷伯杆菌(9.68%),普通变形杆菌(6.45%),大肠杆菌(3.23%),经皮穿刺引流组的疗效与外科治疗组相似,并发症较少。结论PLA的症状以发热伴右上腹痛最多见,隐源性感染最多见,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安全有效,可作为直径5~10 cm肝脓肿首选的诊治方法。
- 路亮张立翱郑可佳姚矾
-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
- ERCP术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给予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老年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入院治疗ABP患者中选取33例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n=22,传统治疗)、实验组(n=11,早期内镜手术),回顾分析两组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接受相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AMY、WBC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3.711、4.097,p<0.05),腹痛缓解、体温恢复、肠道功能恢复的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7.295、11.439、75.441、13.323,p<0.05);实验组治愈率(90.91%)高于对照组(54.55%)(χ^2=4.363,p<0.05),复发率(9.09%)、并发症发生率(9.09%)均低于对照组(22.73%、31.82%)(χ^2=4.442、4.363,p<0.05);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2,p>0.05)。结论给予老年ABP患者行ERCP术,可使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更快改善,缩短住院时间,且可降低复发、并发症发生率。
- 周忠玲郑可佳
- 关键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老年内镜手术
- 血清DCP、AFP、AFP-L3和HSP90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HCC患者与同期就诊的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分为HC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所有研究对象血清DCP、AFP、AFP-L3、HSP90α水平。结果:HCC组血清AFP、AFP-L3、DCP、HSP90α水平及GALAD评分均较其他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885、28.618、57.601、46.252、85.734,P<0.05)。绘制ROC曲线,AFP、AFP-L3、DCP、HSP90α及GALAD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680、0.883、0.838及0.936。GALAD评分联合HSP90α诊断的AUC最高,为0.940。AFP、DCP与HSP90α三者联合可将诊断敏感度提高至84.0%。HBV组AFP、DCP水平及GALAD评分均高于非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1、-1.668、-2.288,P<0.05),两组AUC值最高者均为GALAD,分别为0.951、0.903。结论:HCC相关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敏感性较低,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增加HCC筛查阳性率。
- 尹悦豆正莉郑可佳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90Α
- 血清GP73联合Dickkopf-1、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P73)联合Dickkopf-1、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17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组)、8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组),以及随机选取的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对象的血清GP73、Dickkopf-1、AFP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GP73、Dickkopf-1、AFP联合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细胞癌组血清GP73、Dickkopf-1、AFP水平高于肝炎组、对照组,且肝炎组血清AF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Pugh分级中B^C级肝细胞癌患者GP73、Dickkopf-1、AFP水平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患者的GP73、Dickkopf-1、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73+Dickkopf-1+AFP对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高于GP73、Dickkopf-1、AFP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P73、Dickkopf-1、AFP在肝细胞癌中呈高表达水平,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姚矾路亮张立翱郑可佳金水
- 关键词:GP73DICKKOPF-1肝细胞癌
-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31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d,疗程1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63%vs81.41%,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便血消失时间显著缩短,D-二聚体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郑可佳周忠玲
-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前列地尔注射液临床疗效
-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不同方法疗效对比分析
- 2021年
-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于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甄选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一共80例展开研究分析,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40,单纯行保守治疗)和观察组(n=40,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联合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红蛋白监测情况和功能状态评分改善情况以及出血停止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后获知,观察组患者所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监测情况和功能状态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监测情况和功能状态评分两组患者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停止时间和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均显著较短(P<0.05)。结论: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联合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保守治疗,促使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状态,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付云霞周忠玲郑可佳江增宏田大丽
- 关键词: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 348例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诊治分析
- 2022年
- 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特点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348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年龄与异物种类的关系、异物种类与滞留部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8例上消化道异物均尝试通过内镜取出,成功率96.84%(337/348)。337例成功取出的异物中,动物骨49.5%(167/337),可消化食物残渣35.61%(120/337)。食管上段是上消化道异物最常见的滞留部位,占63.20%(213/337),异物以动物骨为主,占60.56%(129/213);食管中段是次常见的滞留部位,占25.82%(87/337),异物以可消化食物为主,占58.62%(51/87)。共计47.48%(160/337)的异物出现各类并发症。结论 各年龄段上消化道异物种类不同,异物最易滞留在食管上段,动物骨等边缘锐利异物并发症发生率高,内镜下异物取出安全、高效。
- 尹悦郑可佳豆正莉
- 关键词:上消化道内镜并发症
- 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5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内镜下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疗效分析。方法对57例因食管癌并发癌性狭窄及食管瘘患者采用内镜下放置自膨式覆膜金属支架,其中晚期食管贲门癌性狭窄42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5例,食管气管瘘4例,术后吻合口狭窄4例及术后吻合口瘘2例。结果 57例病例支架均一次置入成功,未发生与操作有直接关系的并发症,其中除一例食管癌术后并发食管气管瘘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短期出现严重DSS(食管支架植入术后贴壁不良综合征),其余患者吞咽困难及呛咳症状均立即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24个月,其中有34例患者死于晚期肿瘤进展,18例出现再次狭窄,2例出现因支架磨损或病情发展所致食管瘘。结论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能显著缓解因食管狭窄所致的吞咽困难和呛咳并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郑可佳路亮
-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镜检查食管狭窄气管食管瘘
- 26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癌变的相关因素,对大肠腺瘤的癌变风险进行分层,以决定随访方案,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高危性腺瘤112例,癌变8例,低危性腺瘤52例,无癌变病例,高危性腺瘤的癌变率高于低危性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高危性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低危性的癌变率较低,可根据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 路亮张立翱郑可佳姚矾
- 关键词:大肠息肉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