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仔军
-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靶向VEGF/VEGFR通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16年
- 胃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手术及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有限。自1971年Folkman首先提出实体肿瘤的发展和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后,抗血管新生方面的研究就一直是肿瘤学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已知的被多种实体肿瘤分泌的、最强的血管调控生长因子和信号传递因子,VEGF高表达是胃癌的特征之一。VEGF及其受体VEGFR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靶向VEGF/VEGFR信号通路的治疗有望在胃癌的综合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就VEGF/VEGFR信号转导路径及胃癌抗血管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余仔军侯和磊张晓春
- 关键词:胃癌血管新生
- 左侧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左侧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4例左侧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措施和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均有呕血或(和)黑便史,无肝硬化、腹水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14例患者中胰体尾占位6例,胰腺假性囊肿4例,慢性胰腺炎4例。14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9例患者获得随访,定期内镜复查,曲张静脉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5月~8年均无再出血。结论:胰腺疾病病史、无肝硬化和肝功能正常、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和脾肿大及脾亢是诊断左侧门脉高压症的基本要点。该疾病可通过脾切除术或联合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结合原发胰腺疾病的治疗来获得治愈。
- 潘一明谢敏殷凯包善华常晓松余仔军
- 关键词:左侧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胃底静脉曲张
-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在判断肝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在判断肝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以上受检者实施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在此基础上,分析pIgR/SC蛋白表达的情形,以及肝癌临床分期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联。结果在pIgR/SC蛋白表达水平上,观察组的表达率为60%,对照组为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肝癌组织进行不同病理类型分级时,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gR/SC蛋白表达水平在肝癌临床分期、组织分级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的异常表达显示出肝癌细胞在组织学的来源上具有差异性,其过表达有可能出现在肝癌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
- 柯群刚姜德清黄继超余仔军郝占伟朱双九樊继泷
- 关键词:肝癌早期复发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标志物成功率
- 微创小切口<2cm阑尾切除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总结我院从2008~2011年间应用微创切口<2cm阑尾切除232例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微创小切口<2cm进行阑尾切除。结果:232例诊断急性阑尾炎,顺利完成微创切口<2cm阑尾切除221例,约占95.2%,其中仅11例,约占4.8%需扩大切口,其中中重度肥胖患者46例,占19.8%。结论: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均可行微创小切口<2cm阑尾切除,肥胖患者采用"拉压法"也可使用小切口方法阑尾切除。
- 姜德清郝占伟黄继超樊继泷余仔军柯群刚
-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微创小切口
- 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临床分析)
-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又称为左侧门脉高压、局限性门脉高压等,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也是唯一可以治愈的门脉高压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收治12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论述了胰源性区域性门脉...
- 潘一明谢敏殷凯包善华常晓松余仔军
-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机理
- 文献传递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 胰十二指肠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以往术后以肠外营养或者一般的营养支持为主,随着对肠功能的深入研究,尤其肠粘膜屏障功能,细菌移位等进一步认识,肠内营养逐步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但由于胰十二指肠术后胰瘘、肠...
- 余仔军谢敏包善华潘一明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肠功能细菌移位肠粘膜
- 文献传递
- 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钓探讨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确定直肠癌局部切除的适应人群奠定科学基础。方法选取在本院肿瘤外科住院行根治性手术的T1~2期的原发性直肠癌且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82例,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直径、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为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将上述原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结果表明肿瘤的分化程度、T分期为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的分化程度与T分期是T1~2期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分化程度较高Tl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局部切除术。
- 柯群刚黄继超郝占伟余仔军朱双九樊祥山
- 关键词:直肠肿瘤淋巴转移
- 交锁套入法胰肠吻合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交锁套入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价值.方法 PD 143例分别采取常规套入法PD 75例,交锁套入法PD 68例,分析两种方法间的不同差异,探讨交锁套入法胰肠吻合预防胰漏的价值.结果 两种方法比较,胰肠吻合时间传统法为(35 ±8) min,交锁法为(30 ±5) min,胰肠吻合口测压传统法为(52±12) cmH2O(1 cmH2O=0.098 kPa),交锁法为(81±24) cmH2O,胰漏传统法为26.7%,交锁法为4.4%,胰漏引流量传统法为(175 ±125) ml,交锁法为(42±12) ml,胰漏愈合时间传统法为(19.6±16.4)d,交锁法为(9.1±1.9)d,腹腔感染传统法为12.0%,交锁法为7.4%,肺部感染传统法为9.3%,交锁法为8.8%,胸腔积液传统法为14.7%,交锁法为8.8%,住院时间传统法为(26.2±11.5)d,交锁法为(20.9±6.0)d,手术死亡率传统法为6.7%,交锁法为2.9%(P<0.05).结论 交锁套入法与传统法比较胰肠吻合时间缩短、胰肠吻合口耐受压升高明显、胰漏发生率明显降低、胰漏引流量减少、胰漏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下降、住院时间缩短及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交锁法可预防胰漏.
- 黄继超姜德清施乐华郝占伟柯群刚余仔军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漏
- 胰头癌根治术后动脉灌注健择化疗的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健择动脉灌注化疗在胰头癌根治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胰头癌根治切除患者66例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术后使用健择全身静脉化疗,治疗组术后动脉灌注健择化疗,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肝...
- 余仔军
- 关键词:胰头癌根治术健择动脉灌注化疗
- 文献传递
- PET/CT对胰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胰腺病变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或临床等综合手段证实,并均行全身PET/CT显像,观察胰腺癌患者的PET/CT表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66例胰腺病变患者中胰腺恶性肿瘤48例,其中胰腺癌45例,胰腺转移癌3例;良性病变18例,其中囊腺瘤9例,肿块性胰腺炎5例,囊肿2例,胰管结石和胰岛素瘤各1例。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90.9%。结论:PET/CT是胰腺癌的可靠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 包善华余仔军谢敏潘一明李爱梅
- 关键词:胰腺癌计算机断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