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德 作品数:18 被引量:16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 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 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颈椎损伤的CT诊断 被引量:1 1999年 颈椎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创伤,其患者中39~50%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因而颈椎损伤快速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颈椎解剖部位复杂和重叠。 夏成德 许灼新 刘干基关键词:颈椎损伤 CT 寰枢椎损伤的CT诊断(附50例分析) 被引量:24 1999年 目的 探讨CT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 例寰枢椎损伤的CT扫描资料。结果 寰椎骨折8 例,齿状突骨折24 例,枢椎椎体骨折4 例,枢椎椎弓骨折11 例,单纯性寰枢关节半脱位3 例。CT全部诊断正确;X线平片诊断正确34 例。结论 CT能够清楚地显示寰枢椎骨折和脱位的情况,能准确确定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的稳定性。CT是寰枢椎损伤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应用。 夏成德 颜小琼 许灼新 刘干基关键词:寰枢椎损伤 CT 病例分析 结节性硬化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10例均行头部CT平扫,CT增强1例,膝关节CT平扫1例,2例行头部MRI平扫。结果:CT表现中,所有病例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1例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有皮肤血管纤维瘤。2例MRI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T1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则为低信号。结论:CT和MRI检查对结节性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夏成德关键词:结节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磁共振成像比较分析 被引量:33 2003年 柯祺 颜小琼 周守国 夏成德 潘献伟 曾效力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病变 X线 磁共振成像 三维对比增强MRA对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3D CE-MRA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动脉断裂3例,动脉部分裂伤6例(合并有假性动脉瘤5例和动静脉瘘1例),动脉挫伤(动脉内膜挫伤并血栓)12例,动脉胁迫征9例(完全动脉胁迫征4例和部分动脉胁迫征5例);3D CE-MRA诊断正确27例,另3例不能鉴别动脉损伤类型。结论 3D CE-MRA能清楚诊断四肢动脉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 夏成德 王娟 方挺松 柯祺 周守国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 四肢 正常小儿寰枢椎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正常小儿寰枢椎的MSCT表现。方法对32例2-13岁正常小儿寰枢椎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其MSCT图像。结果寰椎前弓双侧部骨骺板融合时间为6-7岁,后弓正中部为3-4岁。枢椎齿状突尖部骨骺出现时间多数是5-6岁,骨骺融合时间是9-10岁。齿状突上部形状在冠状位上似双乳突状或蜡烛火焰状,在横断位上似豆瓣状或花蕊状。齿状突基底部骨骺板形似裂隙状,融合时间多为5岁以后。正常小儿寰齿前间距平均值是2.05±0.45mm,寰椎两侧侧块外缘与齿状突中心距离差平均值是0.94±0.84mm。结论正确认识正常小儿寰枢椎的各种MSCT表现,有利于提高小儿寰枢椎损伤或发育畸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夏成德 秦红卫 李均洪 潘献伟关键词:寰枢椎 小儿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报告 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性I—25粒子植入治疗实体恶性肿瘤的疗效和方法。方法 采用放射性I—125粒子永久性植入肿瘤内持续照射治疗肺癌,脑瘤等恶性肿瘤16例。结果 16例患者中,CR4例,占25%,PR8例,占50%,NC3例,占18.8%,PD1例,占6.3%。CR+PR总有效率75%。结论 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脑瘤、恶性淋巴瘤等实体恶性肿瘤疗效显著,治疗操作简单、损伤小,防护安全,有较广泛应用前景。 黄志庆 田华琴 郎江明 陈卫军 梁贵文 梁峭嵘 江野峰 夏成德关键词:植入治疗 恶性肿瘤 脑瘤 恶性淋巴瘤 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诊断 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特征性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做SE序列T1WI和FSE序列T2WI。其中4例做了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膝关节骨质侵蚀破坏5例,股骨髁4例,髌骨下缘1例;股骨髁间窝区域、髌下脂肪区和/或髌韧带周围软组织见团块状病灶6例。全部痛风石病灶T1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有2例呈低信号,3例有低信号病灶和低至稍高混杂信号病灶,另2例则为高信号。4例增强后,病灶无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边缘强化2例。结论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特征性表现常是T1WI和T2WI均呈低至中等信号的肿块状病灶,且具边缘强化,其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很有价值。 夏成德 樊长姝 赵小梅 方挺松关键词:痛风 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动态CT诊断 被引量:1 1993年 肝巨大血管瘤较少见,容易与原发或转移肝癌混淆。本文报告18例最大直径在7 cm以上的肝巨大血管瘤的动态CT结果。CT平扫见低密度的肿瘤病灶内有多种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动态扫描此区始终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边缘强化及向心性充填,但无1例完全填满。5例表现不典型,强化灶少而小,延迟至15 min 仍有相当部分未成等密度。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动态 CT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刘贤富 郭俊渊 夏成德关键词:肝肿瘤 血管瘤 CT X线诊断 十二指肠壅积症的CT影像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壅积症(DSD)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DSD患者(实验组)及20例无症状的成年人(对照组)进行仰卧位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两组人群十二指肠和肠系膜上动脉(SMA)的CT影像表现,比较两组的影像差异。结果 DSD的CT影像包括胃十二指肠球部、降段及部分水平段扩张,SMA对十二指肠水平段造成压迹,十二指肠水平段充盈不佳、管腔狭窄等改变;实验组SMA与腹主动脉(AO)的夹角与对照组相近,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0.713,P>0.20);实验组SMA与AO间距较对照组小,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0.545,P>0.25)。实验组SMA与AO间距<10 mm者有10例(58.82%)、SMA与AO夹角<30°者有11例(64.71%),而对照组SMA与AO间距<10 mm者7例(35%)、SMA与AO夹角<30°者4例(20%),但两组之间SMA与AO间距及夹角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确概率P=0.068,0.071)。实验组中11例SMA与AO夹角<30°的患者,这11例患者与实验组之间SMA与AO夹角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768,P>0.10)。结论多层螺旋CT观察十二指肠的形态变化有利于DSD的诊断,但单纯测量SMA与AO间距和夹角是否能确诊DSD则难以定论。 柯祺 夏成德 曾效力 方挺松关键词:十二指肠壅积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